剩女靠人工授精當媽
剩女靠人工授精當媽
剩女靠人工授精當媽,南京一位剩女靠人工授精的方式當上媽媽,這位單身女子的行為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剩女是不是對愛情沒有期待了。過了30歲的單身女子被外界稱為剩女,因擔心老無所依才選擇人工授精來當媽。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剩女靠人工授精當媽未來要如何向孩子解釋其爸爸去哪兒了呢?
人工受精,一般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譬如鄧文迪,她用人工受精的辦法,為默多克生了女兒,那是因為兩人結婚時,默多克已經太老。那么,剩女靠人工受精當媽媽,是不是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首先看人為什么生孩子?孩子是愛情婚姻的結晶,生孩子是很美好的事情,它既是人倫又是天倫,一般而言,不被父母幸福祝福的孩子,童年是很難獲得幸福的。那么,南京這位剩女用人工受精的辦法生孩子,她和孩子又能得到社會的祝福嗎?
剩女何以就“剩下”了?眾所周知,中國男女比例有嚴重失衡之勢,按現行的一夫一妻慣例,因為比例失衡被迫“剩下”的男士,差不多有上千萬,所以說,剩男當道,很多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那么,剩女多起來了,是否本身就是自己主動選擇的?
其實,當前的社會環境,客觀上滋生了剩女族群,它的直接作用是眾多男性愈發“卑微”。城鄉二元結構,讓眾多農村大學男生“先天不足”;面對“官二代”、“富二代”,資質平常之輩得多奮斗多少年?(也可能再奮斗也沒用);高等教育的畸形,讓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相比,似乎并無優勢;《非誠勿擾》打著相親的旗號,條件再差的女性,也可以對優質男生不屑一顧;因為迷上《來自星星的你》,條件不錯的女孩,還能看上“并非來自星星的男生”?
剩女成了社會現象和問題,既是他們自我選擇的結果,又是社會環境的侵染。剩女靠人工受精防老,有一例是偶然,但切不可成了眾多剩女的退路和安慰,切不可引起群體效仿。生育既是幸福的結晶,又是對人類社會的責任,不被幸福祝福的生育,反而易成為社會問題和負擔。人類能生存繁衍至今,起碼的人倫責任是必須維系的,男女相愛或因為責任感結婚,組建家庭繁衍生子,這才是正常的家庭社會倫理,而一個母親一個孩子,孩子卻根本沒有父親(或壓根說不清楚),這樣的家庭不能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否則將會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
剩女人工受精當媽媽,這本身就很荒誕,它的佐證是,剩女可以這么干,剩男怎么辦?
人工授精簡介
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I)是指采用非性交的方式將精子遞送到女性生殖道中以達到使女子受孕目的的一種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實施過程要依照衛生部頒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2001年衛生部14號部長令)、《衛生部關于修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人類精子庫相關規范、基本標準和倫理原則的通知》(衛科教發[2003]176號)和《衛生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人類精子庫校驗實施細則》(衛科教發[2006]44號)等系列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