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路快遞
順路快遞
順路快遞,要說它“非法”,只是相對于快遞業的傳統來說顯得不同而已。對于政府部門來說,保持觀察、加強研究、未雨綢繆才是應對之策。
基于移動互聯網思維而產生的“人人快遞”,輕松地實現了“人人都是快遞員”。據稱,這種新型快遞模式已開始在許多城市流行。
“人人快遞”的原理并不復雜。普通人只要下載一款相應的手機應用并通過認證,就可在軟件中尋找合適的快遞路程進行搶單。對于多為兼職的自由快遞員來說,搶到一單順路的快遞,既不需要額外投入,還能順帶掙一筆10元到30元不等的快遞費。何樂而不為?從理論上說,只要“人人快遞”認證的“自由快遞員”足夠多,覆蓋的路線足夠廣,就能實現對個人閑置交通資源的優化利用,從而為快遞公司大幅節省成本。
新生事物總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爭議。點贊者固然傾心于這種“順路快遞”,用一對一的路線實現了個性化的快遞服務,是有益的創新。也有業內人士直斥“人人快遞”實為“違法的攪局者”,目的不過是為了“圈錢”。跳出利益牽絆來旁觀“人人快遞”,決定其市場前景的當然不在快遞業自身,而在它的用戶,在于消費者是否買賬。
順路快遞安全性
當快遞同業在擔心“人人快遞”可能帶來的行業沖擊時,用戶最為擔心的卻是安全問題。快遞公司憑什么相信一個自由快遞員,而將要派送的物品交給他?據介紹,“人人快遞”采取的是認證模式,要求綁定自由快遞員的銀行賬戶,且自由快遞員在接到一單快遞后必須授信與快遞物品等價的信用額度。同時,快遞公司利用數據庫也可方便地為所有自由快遞員建立信用等級體系。基于淘寶、威客、眾包等先行者的經驗,這在技術上并不困難。
但這僅僅解決了快遞公司與自由快遞員之間的信任關系問題。對寄件方和收件方來說,“人人快遞”又將如何防止因快遞“外包”而可能導致的用戶個人信息泄露!也許快遞公司愿意雇用自由快遞員,但寄件方和收件方不愿接受自由快遞員的服務該如何處理?再者,自由快遞員與快遞公司之間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員工與公司的關系,若因自由快遞員給用戶造成了損失,誰來賠付?按什么標準賠付?自由快遞員在快遞派送途中受傷是否算工傷?快遞公司能否對這類“工傷”一管到底?
上述問題都是“人人快遞”要面對的現實難題。當然也有理由相信,對應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正在或將要被實踐。它的最終結果,市場自會給出答案。要說它“非法”,只是相對于快遞業的傳統來說顯得不同而已。對于政府部門來說,畏之如虎或不聞不問都不應成為選項,保持觀察、加強研究、未雨綢繆才是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