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類高考模式
中國兩類高考模式
中國兩類高考模式,高考改革的行動正在醞釀之中。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魯昕介紹,第一種高考模式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試內容為技能加文化知識;第二種高考模式就是現在的高考,學術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分開。“技術技能型有三種人,第一類是工程師,第二類是高級技工,第三類是高素質勞動者。”
今年以來,仿佛某種越來越近的信號,關于高考變化的消息頻有傳出。但相比于“文理不分科”、“外語一年多考”、“減少統考科目”等細節性改革舉措,兩類高考模式的提出顯然具有全局性的意義。這意味著,以前被大而籠統歸于高考中的職業教育將被單獨列出,并被重點眷顧。當高考被分為學術型和技能型兩種模式后,此前“文化測試偏難、技能測試偏易”的高職招生現狀至少將被改變,高職院校也將能以精確的考試標準來招收到合適的學生。
長遠來看,此種改革所衍生出的社會效應更是多重的。倘若高職院校能夠經由高考招收到更合適和對其感興趣的學生,而非現在高考分數較低的學生,那么這本身就是對于高職院校發展源頭上的助推。同樣,高職院校的大發展對于我們這個“制造業大國”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按照魯副部長所說,很可能將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數量將速增的高職院校,以及它培養出的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必將彌補當下整個社會對于該類人才的極度渴望,推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兩類高考模式的前景值得遐想,但在我看來,與此同時更不能忽略的是它的公平性問題。
恰如觀察者所指出,一個長期以來存在的現象是:選擇高職院校者,多是家境普通甚至是貧寒的學生,因為高職院校最可能迅速將教育投資“變現”。但與此同時,這亦客觀上造成了另一種結果,那就是階層之間的流動趨于固化。家庭相對富裕的學生選擇了綜合性大學,縱然就業形勢不盡如人意,但理論上依舊擁有多種生活的可能。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雖然短期內的就業不成問題,但已固化的技能化方向,卻遏制了其更多向上流動的幾率。倘若在高考的整體布局中加重對高職教育的扶植,此種相對不公平會否同步蔓延?
高考本身的不足已經被多次討論過,但不得不承認,它仍然是種“最不壞”的制度。它的“最不壞”體現在,相對于其他的人才選拔模式,高考公平性仍然是最值得肯定的,是貧寒家庭學生向上流動的主要路徑。正因如此,公平是高考價值中值得捍衛的部分,任何時候都不能輕易被消耗。不難想象,如果僅僅是將一些地方院校轉型為高職,這可能在短期內緩解了社會對于制造類人才的需求,卻客觀上無法充分體現出高考的“選拔”功能。如果大量貧寒學生涌向高職院校,這對于社會公平來說不是好事情。
即便從此之后出現兩個高考模式,它也要歸于一個公平的目標。廓清了這些,再來看“兩類高考模式”,將其當作一項系統性改革可能更為準確。魯副部長說,“我們最近已經成立了聯盟,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報名參加教育部的轉型改革。”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袁振國也稱,“相對于其他高考改革,這一改革相對阻力小、難度小。”高考的社會性改造在持續推進,但不管怎樣,改革都勿忘公平之名。期待教育部能夠賦予“兩類高考”更多公平性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