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滅蝗
香港滅蝗
香港滅蝗,2月16日,香港尖沙咀,香港反內地組織“反赤化、反殖民”的上百名成員舉行的“滅蝗”游行,并與支持兩地融合“愛港之聲”發生沖突。據香港明報新聞網報道,香港反內地團體“反赤化、反殖民”前兩周在社交網站組織,16日下午3時在尖沙咀鐘樓集合,沿廣東道游行一圈“驅蝗”,表達對內地旅客的憤怒。當他們行經廣東道名品店時,向被他們譏諷為“蝗蟲”的內地旅客示威,表達對特區政府考慮擴大內地自由行人數的不滿,促請政府減少內地人赴港及取消“一簽多行”政策。
去年11月的時候,香港就出現了“蝗蟲論”,讓內地人有點傷心。同時,北京地鐵的官方微博也發布過類似“不歡迎外地乘客亂扔垃圾,斥之為蝗蟲”的內容。本以為“蝗蟲”只適用于有點“獨”的香港島,沒想到在內地這樣的言論依然走俏。
一石激起千層浪,如何熱愛一座城的討論展開,有點勢不兩立。極端的本地主義者主張關上城市的大門,“外地人”在他們眼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雖然他們完全明白沒有純粹的“本地”與“外地”之分,沒了外地人,本地人的生活根本無法正常維系。溫和派談論的是文明建設問題,不論生于何地,只要在一座城里共同生活,就應該愛惜腳下的土地。
不論是一座城,還是一個國,從來都不應該把異地異域的民眾納入麾下歸順或懾服。沒有他者交相輝映,再璀璨的文明也會顯得索然無味,再繁華的城市也贏不來尊敬。所以,如果真的熱愛腳下這片土地,以“主人”自居,就應該兼容并蓄,用實際行動來帶領和影響。如果以惡治惡,用粗俗來還擊低下,那自詡的正義和被譴責的道德有有什么分別呢?
當然,對于外來的人口、習慣甚至文明程度的不同,我們自然有權利表達意見、強調權利。香港人有權抱怨內地游客太多,擾亂了他們的生活,同樣的,北京人也有權利對異地來的炒房團和他們帶來的無休止上漲的房價發表不滿。意見是需要表達的,我們只是需要有一個更合理的管道。
香港滅蝗態度
這次在香港的游行示威中,值得關注的是,并非所有港人都是一個態度。有言辭激烈的“滅蝗”隊伍,也有旨在促進兩岸融合的“愛港之聲”。還沒等內地人有什么反應,港人內部就產生了不同意見,輿論在各種聲音中自行消化。
我們都要警惕“多數人的暴政”和輕易就把人裹挾的“民粹主義”。這就要求在產生意見沖突的時候,沖突雙方都應該有一條共同的底線。
很少看到香港當地人在游行中打砸搶的鏡頭,這同樣是共同底線的一種恪守。熊培云先生說,“觀點平衡世界,真相消退激烈”,這個世界并不完美,沖突也還將繼續發生。對于香港這次提出的“蝗蟲論”,與其對其大呼“不許”,還不如在這次沖突中學些東西。既有利于我們了解雙方意見的進程,也能讓更多人學到有效的表達并警惕反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