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被逼婚
每逢佳節被逼婚
每逢佳節被逼婚,“相親苦,相親累,相了半天不般配。又搭煙,又搭糖,搭來搭去還是黃。父母跟,家人隨,七嘴八舌直皺眉。有說壞,有說好,說到頭大才拉倒。問家庭,問年齡,在家種地是不行。心在煩,臉在笑,見到對方嚇一跳。挑高矮,揀肥瘦,好比菜場買豬肉。看五官,看長相,反應慢了沒商量……"
這是近來網上流傳的相親段子,也是春節里諸多大齡男女被逼婚被相親的真實寫照。在這個本該喜慶團圓的春節假期,許多單身人士在親友關切問詢中壓力巨大,在相親如趕場的奔波中無比糾結。
假期無奈相親忙
“有沒有男朋友啊?”“什么時候結婚啊?”……家住太原市大王村,今年25歲的柴曉梅終于耐不住親朋好友這樣的關切問詢,加入了相親的行列。春節返鄉,感覺像打了一場仗。半個多月,她共參加了近10場相親活動,可很多男生都已沒有了印象。
每次相親后回到家,家人都要向她詢問“戰績”如何,見她搖頭,媽媽總會一聲長嘆。曉梅感覺,那口氣就像買錯了股票拋不出去一樣。“相親車輪戰”讓柴曉梅備感疲憊,也有些沮喪。“相親就像互相考驗對方,雙方帶有明確的目的,在那種氣氛中很難找到感覺。”可感覺是什么,她自己也說不清楚。
同樣,因為相親,自己抓狂得幾乎不愿出門的還有在上海打工春節返鄉的王忠輝。王忠輝說,周圍同齡的男孩幾乎都結婚了,有的孩子都幾歲了,但自己到現在感情還沒著落,父母特別著急。一邊是父母之命難違,一邊是相親的煎熬,這使得王忠輝整個假期都特別消極沮喪。
近日,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客戶端對793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1%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被逼婚的年輕人。年齡在25歲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被逼婚的情況最多,占61.2%。婚戀網站世紀佳緣的調查顯示,春節假期,85%的單身女性會被逼婚或被父母提及結婚,遇到這兩種情況的男性比例也高達84%。
父母逼婚的方式花樣繁多。調查顯示,采用“諄諄教導”方式逼婚的父母最多,占52.1%。其他方法還包括發動親朋好友施壓(34.6%),強行為子女安排相親約會(28.1%),嚴厲申斥(14.4%)。
“孩子沒結婚,自己就像有個人生任務沒完成,出門都不好意思和鄰居多說話,他們三句話總繞不開‘你家曉梅有了對象沒有?’我這當媽的壓力也大啊。”柴曉梅媽媽的說法代表了許多大齡青年父母的心聲。
1月14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當地最具影響力的華文報紙 《墨爾本日報》在頭版刊出整版廣告,一位中國媽媽以不逼婚為條件,勸兒子回家過年。整版廣告僅幾句話:“鵬:打了好多次電話你也不接,或許在這里才能讓你看到。爸媽再也不逼你結婚了,今年過年回家吧。愛你的媽媽。”逼婚父母愛心拳拳,被逼婚子女恐歸甚至玩“失蹤”,讓母親以這樣的廣告方式喊話“回家過年”,可謂當今中國式逼婚之“登峰造極”。
剩男剩女緣何多
開放的現代社會,交友渠道廣泛,為何卻感覺大齡單身年輕人越來越多?還需要以春節集中相親、婚介這樣傳統的媒妁之言敲定終身?
在太原一些婚介所,記者了解到,來這里的許多人找對象都有一個相對的“硬件標準”,有的會員一定要找一個公務員,有的一定要找個軍官,還有的要找飛行員……面對這些要求,“紅娘”們都感到啼笑皆非。
事實上,現代社會年輕人對愛情和婚姻的期望值都很高。尤其是一些自身條件不錯的年輕人,往往對伴侶的外型和素養有更多的要求,他們或他們背后家庭擇偶的標準則更加具體,地域、年齡、工作、戶籍、身高、車房、家庭背景等都是考慮的因素。這些條條框框之后,原本是婚姻基石的愛情才 “粉墨登場”,這也許才是眾多更講求“感覺”和價值觀一致的年輕人排斥相親、消極對待相親的重要原因。
同時,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年輕人越來越忙,工作圈里的異性群體有限,圈外的群體又缺乏接觸了解的機會。雖然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有時也讓許多年輕人成為 “宅男”“宅女”,拉遠了現實生活中互相交往的距離。就業難等社會壓力使得年輕人自身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很多年輕人工作和生活地等都不穩定,以致婚戀交友的成功率下降,自信心受挫。
春節放假有了空閑時間以及親朋催促等因素都促成了過年期間集中相親等現象的發生。各大交友網站流量在初二初三開始強勁增長。其中“世紀佳緣”網站,在百度的搜索中春節比平時增長了約30%,“百合網”“淘男網”分別增長了約100%、120%。此外,其它諸如相親、找對象、交友等與婚戀相關的詞語,其百度搜索量也都出現大幅上升。
理解萬歲幸福至
結婚是一輩子的大事,大齡男女面對逼婚到底該怎么辦?對此,有著18年從事婚介工作經驗的劉秀英表示:對于年輕單身男女被逼婚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一種觀念的轉變,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和溝通。
騰訊網一項調查顯示,對父母逼婚相親的態度是 “高興,用心準備,期待好姻緣”占到7.14%;“理解,父母親友用心良苦,自己也應該認真對待的”占到絕大多數,超過2/3;有11%是“應付,能躲就躲,躲不過就敷衍配合”;另外,14%的人選擇“抵制,現階段不想婚戀,或不喜歡這種方式。”
劉秀英建議:“婚姻是對的時間對的地方遇到對的人,這種緣分與哪種相識方式無關。單身男女無論選擇相親還是自由戀愛,都需要彼此相識、接納、包容和適應,并不是選擇了哪種方式,就一定能成功走進婚姻的殿堂。重要的是把握住合適的人。”
劉秀英說:“老輩人有強烈的家庭觀念,他們認為,家庭代表著更多的幸福,孩子什么時候沒有走完這一人生‘程序’,他們什么時候就處于焦慮之中。期待孩子獲得更多幸福沒錯,但幸福是一種個體體驗,現在晚婚或單身一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年輕人崇尚自由,不想早早被婚姻束縛,同時,他們也有奠定一定經濟基礎、事業基礎再成婚的考慮。作為父母,應該理解子女的這種心態。一些年輕人對逼婚采用了抵制的方式。父母逼迫,子女反抗,甚至雙方關系還可能因此產生裂痕。所以,父母應該了解這愛的方式有點沉重,甚至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其實,理智的父母應該明白,孩子小的時候,買一件他們不喜歡的衣服,他們尚且會拒絕,更何況是他們成年后的婚姻大事。明智的做法當然是讓孩子遵從自己的意愿。若此,即便日后他們后悔了,那也是他們自己的人生體驗。”劉秀英建議。
子女也應該在理解父母愛心的同時,聽取父母的“逆耳忠言”,畢竟,不管男性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可選擇的范圍會相對變窄,如果到那時又不愿意降低標準,就有可能被剩下。所以,年輕人也應該重視自己的終身大事,積極行動,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