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臺北地震
臺灣臺北地震
臺灣臺北地震,臺灣繼新竹日前接連發生10幾次地震,12日凌晨臺北的“驚天一震”,引發民眾恐慌,臺灣北部近期地震連連,是否為大地震前兆?學者直言,震央在士林,芮氏規模4.0的淺層地震,的確罕見,臺當局與民眾都不可輕忽,必須加強防災應變。
臺灣“氣象局局長“、地震專家辛在勤12日在臉書上說,朋友問他“大屯山要爆炸了嗎?”他回,說這是后火山活動的偶發事件,是巖漿冷卻過程中的應力調整。
辛在勤說,巖漿冷卻過程中的應力調整,指的就是火山巖漿慢慢冷卻下來,火山呈現休眠狀態,巖漿逐漸冷卻變成巖盤硬化,因體積改變、地層為了達到平衡,力在里面運作的調整過程,屬后火山活動的正常現象。
不過面對氣象部門的說法,臺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持“保留態度”,他說,氣象部門認為昨天(12日)地震跟火山活動無關,只是火山的應力釋放,但他認為,巖漿的熱脹冷縮,也算火山活動的一種,難道要火山爆發才算火山活動嗎?氣象部門說法有點自相矛盾。
陳宏宇點出另一疑點,昨天地震深度僅6.3公里,屬淺層地震,除了民眾感受搖晃力更顯著外,若氣象部門認為是巖漿冷卻應力收縮所致,這么淺層有巖漿也挺恐怖。此外,昨天地震雖然跟山腳斷層無關,但距離只有6、7公里,彼此間是否有觸發影響,須進一步觀察。
臺灣臺北地震歷史
陳宏宇說,雖然大屯火山群發生規模4.0地震很不尋常,但正面意義大過負面,因為在921之前,中部幾乎沒有什么大地震,甚至懷疑車籠埔斷層的真實性;過去臺灣很少這么大震央在臺北的地震,若未來仍有規模超過3以上的地震發生,就要多留意。
他指出,新竹1935年曾發生關刀山大地震,近期新竹橫山發生群震,加上昨凌晨臺北大屯山又出現地震,臺灣北部的確要注意地震,抱持“戒慎,不要恐懼”心態,仿效日本做好防災,針對屋齡超過50年的老房子及木造房屋,到列為重點防災區,不要擔心防災地圖會影響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