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柴火飯
舌尖上的柴火飯
舌尖上的柴火飯,外國人了解中國,是從美食開始的。許多年以前,鄭和七次下西洋,飄洋過海帶去了讓外國人饞涎欲滴的中餐。于是,英文中逐漸有了“雜碎”(chopsui)、“燒賣”(shiomai)這些字眼,而同樣不乏智慧的外國勞動人民,經過幾百年來在中餐館點菜時的口語練習,現在終于也可以說得很“溜”了。
而自從《舌尖上的中國》走向海外以后,外國人對中餐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地地道道的“中華美食”深入人心。甚至在紀錄片“一城一味”中來自英國的大廚,理查德.希爾頓更是憑借他對中國美食的熱愛,完成了他眉山行的“東坡”之旅。“東坡肘子”等名菜雖然一直是外國人追捧的菜肴,而“餃子”“柴火飯”等主食也吸引外國人競相品嘗。
我愛春卷,我愛餛飩……我愛中國菜,不騙你哦!我愛米飯,我愛炒面……”外國神曲《ChineseFood》上映YouTube僅四天,就有超過850萬的點擊量更是激起了外國人對中國主食的好奇,進而,網絡上關于“怎樣做餃子?”“怎樣做柴火飯?”......等問題掀起了一片中餐熱。而對“舌尖上”系列著迷的外國人,更是對2月底上映的《舌尖上的中國2》以及2月中旬上映的《舌尖上的柴火飯》進行了大篇幅的搜索。希望通過“舌2”中《三餐》中國人的一粥一飯;《舌尖上的柴火飯》對主食“柴火飯”的制作工藝和烹飪器具的描寫更多的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米文化
云南“紅米”柴火飯
民以食為天,食以米為先”。特別是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居民,米飯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重要主食,所以在飲食方面,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稻米文化。譬如云南,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理、麗江這些古色古香被大家所熟悉的地方,然而在一座名為“高黎貢山”的自然保護區里,卻隱藏著令人嘆為觀止的米飯文化與烹飪技藝——“紅米”柴火飯。不得不說,高黎貢山的紅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到,它是高黎貢山區特有的稻谷,營養可謂是相當的豐富。
每到村民巡山需要吃飯時,他們就會隨手撿一些櫟木,很簡單的就能搭起一個爐灶,將簡單沖洗過的紅米和水一起倒入籮鍋中,圓弧形籮鍋讓米湯在其中反復翻滾,瞬間米飯的香氣就彌漫在高黎貢山之間,熱氣騰騰的柴火飯為人們述說著云南獨特的主食文化。
東北大米美味的頂點——農家柴火飯
與云南宜人的氣候截然不同,位于中國雪鄉的黑龍江省的雙峰林場,迎來了長達7個月的雪期。每到冬天來臨,都會有大批游客去那里欣賞雪景,然而吸引他們的不只是皚皚的白雪,美味的東北柴火飯也是不得不嘗的招牌特色。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充足的陽光與肥沃的土壤,造就了東北大米有口皆碑的優良品質。
美景與美味可以兼得——“清香”柴火飯
山東微山縣微山湖,是中國著名的六大淡水湖泊之一,風光秀麗,自然灑脫,山、島、林、湖,漁船、蘆葦蕩、荷花池,還有醉人的落日夕陽、炊煙裊裊,和諧統一,構成了微山湖獨特的美麗畫面。清新秀美的風景仿佛白蓮一般,使得當地煮出來的米飯也帶有一絲清香,沁人心脾。雖然只是簡單的白米飯,但在這醉人的風景中也得到了升華,一瓢清水、幾兩白米、古樸的鐵鍋,不一會那醉人的清香就會撲鼻而來。
三座不一樣的城市,三種不一樣的米飯文化,《舌尖上的柴火飯》鏡頭走過之處,無疑為人們詮釋了中國博大精深的米飯烹飪技術與文化內涵。據悉,《舌尖上的柴火飯》將與2月中旬左右正式登陸互聯網平臺,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點擊觀看,釋放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