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0億治霧霾
7600億治霧霾
7600億治霧霾1月16日,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發布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為今年首個重污染預警。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數據顯示,今早零時,萬壽西宮監測點的PM2.5實時濃度達623微克/立方米,其他多個站點超過500微克/立方米,為今年以來PM2.5首次超過500微克/立方米。圖為遭遇霧霾的北京城區。
北京治霧霾不能僅局限于京城
北京7600億治霧霾生死狀 北京7600億治霧霾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
北京的霧霾治理不能局限在北京范圍內,這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1月14日,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張培彤在市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報到現場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治理霧霾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至少也應該是周邊。對此,他建議北京市與周邊城市聯動治理,共同營造同一片藍天。
“人們對霧霾危害性的認識已經達成了共識,它對人們的身體確實有損害。但霧霾是怎么產生的,還需要更加細致地研究。”張培彤說,北京對霧霾的治理和控制已經做的很好了,車輛所用汽油已經升級為5號標準了,一些大的黃標車也淘汰了,很多重污染的企業也已經搬出北京,燃煤問題也僅僅占很少一部分。
做了這么多的工作,霧霾為什么還是不減輕呢?張培彤認為,這就像治病一樣,原因搞不清楚,是沒辦法治病的。譬如說,重工業企業雖然從北京遷出去了,但空氣是流動的,就像濃度一樣,它會向密度低的地方彌散。所以,北京霧霾治理不能只局限在北京范圍內,至少要聯合周邊城市聯動治理。
張培彤委員說,醫學通常來講有三塊,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國人對臨床醫學、康復醫學很重視,往往會忽視預防醫學。吸煙、霧霾的問題就是預防的問題,預防以后,老百姓就會少生病不生病,進而就會少花錢不受罪,對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的壓力就會明顯減輕。對此,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絕對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持續高發、頻發、連片、且越來越嚴重的霧霾,使城市空氣污染問題成為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漫天的霧霾,讓不少人感受到了一種無力的焦慮和無解的迷茫,不知道怎么去消除。這種“霧鎖霾困”之下的無力感使上上下下痛定思痛,高層重視、公眾呼吁和隨時可能再來的霧霾的倒逼下,地方政府開始采取各種措施治理霧霾,有的著力治標,有的著力治本。
中國很多問題的“解”都是這么被現實“逼”出來的,看得見、躲不了、無人能幸免的霧霾迫使政府將“治理”提到了最重要的議事日程。比如遼寧開出了“霧霾罰單”,對霧霾嚴重的城市開出罰單,以罰促改;北京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試驗,用人工降雨等物理方法消霧;石家莊治霧霾一天拆除18家水泥企業,據稱將減少大約64個火車皮的粉塵排放;霧霾較嚴重的省份河北省明確表示,要削減近三分之一鋼鐵產能來治理大氣污染。同時,專家也建言獻策,提出發展核電可解決霧霾。
政府的這種重視是解決霧霾問題不可或缺的動力,中國的問題多是老大難的問題,老大重視就不難了;政府不當回事,就永遠別把承諾當回事。但有時候“太重視”也容易引發新的問題,就是會在長官意志和政績驅動下變成一種大躍進運動,當權力意志缺乏法律和制度的約束時,很容易“用力過猛”,“領導高度重視”的官僚機器一旦啟動就根本停不住,反常識反理性地走向另一種極端。都想畢其功于一役,都想在舉國關注下通過“創造性的治理方式”秀一把,把治理霧霾當成了一種短期內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恨不能一夜之間喚回藍天麗日。
但治理霧霾可能是一場長期的戰役,不是一陣熱情和一兩個臨時拍腦袋所形成的“點子”可以解決的。霧霾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是長期以來發展觀和政績觀的偏差以及環保不作為所累積而成。公眾的批評非常尖銳,我們經常說在環境保護上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一些地方甚至連“后治理”都沒做到,而是“先污染不治理”,把問題往后推。如今要治理也絕非短期內可以解決,專家稱中國霧霾高發可能還將持續一二十年,所以治理需要的不是短時的熱情和運動式治理,而需要長效的制度安排。并且不是一地局部治理,而需要整體統籌,因為霧霾是連成片的,無法營造一個無霧霾的小環境。
個別地方已經露出了運動式執法、大躍進式治霧霾的苗頭,急功近利反而制造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某地,霧霾連發,可能完不成今年年初定下的“藍天計劃”,便在快到年終的這幾天突擊藍天計劃,突擊驅霧霾。突擊的方式,除了突然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外,還有就是對街面進行噴水灑水,通過水降塵。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缺水的城市,且不說噴水會浪費水,最重要的是隨著氣溫的降低,一噴水路面就會結冰,這極大地提高了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帶來了擁堵和行走不便。這種不顧民生和民意,而一意孤行的突擊治霾法,就讓公眾反感。
還有某地為了治霧所開的“霧霾罰單”,也沒有經過謹慎成熟的思考,受到了很多批評。向污染城市開罰單,這個罰單不會由政府官員承擔,而是直接從地方財政中罰,這等于罰的是納稅人,對癡迷臟GDP的地方官根本起不到應有的約束效果。當然,某地為了治理霧霾而“一天拆除18家水泥企業”的壯舉,是不是也走過頭了?這些企業是不是經過政府審批的合法企業?是不是以治霾的正當理由就可以這樣做?依據在哪里?還有,個別地方在治霧霾的大旗下不顧民意、不走程序而突然宣布對機動車限購限行,是不是也急躁了點兒。
治理霧霾需要持續的、制度化的“高度重視”,而不是運動化和大躍進,不是比拼誰做得更極端更徹底,更能在短時間中拿出“實績”和吸引眼球。只有從發展觀、政績觀的根子上“驅霧”,從長效機制建設上“去霾”,沒有霧霾的“美麗中國”才不是夢。
嚴重霧霾成因何在?彌漫在空氣中的污染物又有哪些來源?京津冀何以成為重污染區?
霧霾成因
污染物死死悶在環流中心。健德橋西南角,一座高325米的鐵塔矗立著。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鐵塔分部就在院內,這座監測空氣質量的鐵塔靜靜地記錄下大氣PM2.5及其前體物在不同高度的濃度變化。王躍思不停地穿梭在辦公室與實驗室間,作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大氣分中心主任、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是他的研究方向。
“京津冀2013年元月中旬強霾污染事件成因及應急對策建議”的報告也已形成。
在王躍思的觀測分析中,他發現極其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天氣過程和氣象條件是大面積霧霾形成的客觀原因。“歐亞大陸大氣環流異常,造成中國中東部地區出現靜穩天氣。環流的中心在包括了京津冀的中國中東部地區,污染物被死死地悶在了大氣中。在高濕環境配合下造成PM2.5濃度爆發式增長。”
霧霾外來影響因素
河北燃煤輸送二氧化硫。在王躍思與同事監測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一月中旬的霧霾天氣,北京白天均出現了二氧化硫的峰值,達到了60微克/立方米。
北京五環內很少燃煤,為什么在中午會出現峰值?王躍思比對數據發現,北京城區白天空氣中二氧化硫出現高值,少部分來自于局地排放,大部分來自于外地輸送。“本次污染事件突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河北燃煤排放為主的二氧化硫一夜之間轉化成了硫酸鹽。”
據統計,北京每年燃燒2300萬噸標準煤,天津每年燃燒7000萬噸標準煤,河北省每年燃燒2.7億噸標準煤。 “三省市主要排放源的差異很明顯,簡單歸結為北京的汽車,天津的油氣,河北的燃煤。”王躍思分析道,天津石油儲量豐富,與其相關的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