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標個人資料
陳光標
陳光標(1968年7月-),自稱陳低碳,江蘇泗洪人,出生于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天崗湖鄉,祖籍安徽,中國企業家,南京大學商學院EMBA2001屆畢業生,也是中國致公黨黨員,現任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陳光標在2007年全年共捐出1.81億人民幣,在由《公益時報》舉辦的“2008中國慈善排行榜”中居首,自此而有了“中國首善”的稱號。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財產。因他從事善行時,每每必高調大力宣傳,期許能夠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加入慈善行業當中,但與古諺所云的“為善不欲人知”相違而引發了不少爭議,褒貶不一。
創業歷程
陳光標于2003年創辦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致力于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變廢為寶。多年來,陳光標領導江蘇黃埔公司誠信做企業,守法經營,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變廢為寶、保護環境,并投身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敢為人先,成為民營企業家回報社會的排頭兵,至今已累計捐贈款物超過9億元,位居中國慈善家前列。陳光標還積極推動慈善理念的傳播,提出“投身慈善樂在其中”,“慈善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等慈善觀念,高調做慈善的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大力弘揚,能帶動更多的和他一樣的富人加入到行善的隊伍中來,帶動全天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以各種方式來表達善意。
第一桶金
大學畢業后,陳光標開過拉面館,擺過地攤,但一直都不成功。沒有混出名堂的他甚至不敢光明正大地回老家,生怕被別人看不起。
一次,陳

光標來到藥店閑逛,見一群人圍著一個袖珍式的儀器在反復詢問,他立即上前去看個究竟。原來,這是一個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測儀,把兩個電極夾在耳朵上就能測出身體哪個部位有病。
陳光標靈機一動,他想:這個疾病探測儀好是好,就是沒有直觀性,如果能讓患者直觀地看到探測結果,那一定會大受歡迎。決定了就要干。第二天,陳光標手里拿著隨身僅有的3000元錢,請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和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的專家提供指導,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耳穴疾病探測儀做簡單的改進,安裝上顯示器外殼,輸入生理圖像,患者只要手握儀器的兩個電極就能在顯示器上直觀地看到自己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
這個后來被陳光標命名為“跨世紀家庭 CT”的新儀器,不但獲得了國家專利,而且一上市就廣受好評。就這樣,一個原本簡單的疾病探測儀,經過一番創新之后,立即身價倍增,從原來100多元的樣機改裝后賣到了8000多元。
新儀器研制成功后,陳光標已經沒什么錢了。當時,每檢測一位患者收2元錢,一天可以收入200多元。2個月以后,陳光標已經掙到一萬多元。不久,陳光標租了房子,開始生產銷售“跨世紀家庭CT”,并在旁邊的安徽做電視廣告,打開了安徽市場,僅鄰縣五河一縣就賣了一百多臺。隨著產品銷路逐漸打開,每天有兩三百個人排隊等著看病。瞅準商機的陳光標立即申請了專利,將儀器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電子疾病探測儀”。
陳光標憑借著自己過人的智慧和艱苦卓絕的精神終于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7年,陳光標用他人生中“第一桶金”,創立了屬于自己的首家公司——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第二桶金 1997年

以后,陳光標的事業開始漸入佳境。第二年,一次山東泰安之行,使陳光標發現了人生的第二桶金。當時的泰安盛產靈芝,而且價格較低,200元一公斤,對治療慢性病有良效,陳光標敏銳的目光發現其中大有商機。
“靈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膠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帶著這個令自己都興奮的想法,他敲開了南京大學和省各大醫院專家的大門,請南京大學專家做廣告策劃,再請醫院做臨床報告。拿到生產許可證后,他又籌款到上海買了6臺膠囊生產機,再赴山東泰安大量收購靈芝粉,回來制成靈芝膠囊銷售。這樣一來,200元一公斤收來的靈芝制成膠囊后,售價達到2000元一公斤,這使陳光標收益頗豐。而更令陳光標感到高興的是,他開發的“靈芝膠囊”項目促進了山東泰安的“靈芝經濟”,帶富了一方百姓,泰安市政府還因此頒發給陳光標特殊津貼。
2000年,陳光標組建了江蘇黃埔投資集團,剛開始主要業務是收購銀行不良資產,進行整合、盤活再出讓,后來的一次機會,使他對循環經濟發生了興趣。當時南京為迎接世界華商大會,江蘇展覽館舊館需要拆除,南京市領導找到陳光標,問他愿不愿意接手,陳光標表示愿意試試。結果一接手才知道,這里簡直就是一座富礦,廢舊的鋼材可以賣給鋼鐵廠,報廢的車胎可以清洗切塊研磨成粉做塑膠跑道和農用車胎等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變廢為寶,減少污染,利于環保。以后,陳光標又將這一循環經濟模型,移植到廢舊家電、電腦、生產設備甚至高速公路設施方面,在為自己帶來倍增效益的同時,陳光標找到了自己價值所在:“創造不止、回報社會”。他認為,捐款捐物是一種慈善,而搞好環保,搞好循環經濟,造福社會和子孫后代也是一種慈善,他決心做一個慈善家,用多種方式報效社會。
陳光標的江蘇黃埔投資集團已涉及新型材料制造生產、再生資源利用、房地產開發、青少年國防教育、電廠配套設施生產、以及智能識別系統研發等諸多產業,并致力于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立志成為中國傳統產業新價值的發現者和創造者。2005年黃埔投資集團榮獲“中國誠信示范單位”榮譽稱號,2006年成為“中國最具生命力百強企業”。今年集團公司營業收入有望達到90億元。
人物事件
延安老區送年貨
2013年12月21日,中國首善、全國道德模范陳光標攜百名企業家走進革命圣地延安,開展了“感恩延安行”活動。他們一起給1000多名延安老區的困難群眾和貧困學生發紅包、大米和食用油。
堆16噸鈔票
宣傳經濟普查
2013年12月下旬,陳光標16噸人民幣助推經濟大普查。他表示,“經濟普查,利國利民,從標哥查起。”
“讓標哥

的錢拿出來透透風,見見陽光。經濟普查,人人有責;經濟普查,從標哥查起。”12月24日夜,南京,在臨時搭建的數米高的露天紅帳內,陳光標站在一沓沓百元人民幣堆出的“錢桌”旁,指著身后、左、右的三面“錢墻”說:“我就是要用這種夸張方式,讓更多人關注、并積極參與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
紅帳、紅色百元大鈔、黃色聚光燈,加上陳光標的濃眉、紅色領帶,一眼望去,就是典型的陳光標風格,依舊濃墨重彩,依舊“景”不驚人死不休。
他說,這就是陳光標的“演播室”,16噸的百元人民幣用一輛東風大卡車運來后,20個人“搭建”了5個小時才完工。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將全面啟動。“摸清家底惠百業,經濟普查靠大家;經濟普查知根知底,科學發展有理有據”,陳光標說,這樣的陳氏號召宣傳方法,更容易引起老百姓關注,也節省了宣傳經濟普查的報紙版面,節約紙張也算是環保。
“經濟普查有利于摸清家底,以及那些(企業和個人)真正底牌”,陳光標說:“我不怕大家看我的底牌,如果我有問題,打死我也不敢這么高調。經濟普查從標哥查起,社會上所有對標哥的質疑都可以查,沒問題,歡迎大家來查我。”
但無論陳光標自稱的初衷如何,“標哥”式的手法拿出來,隨之而至的質疑聲也會不絕于耳,比如,作秀、夸張和炫富。
把燈關滅,陳光標拿著兩根熒光驗鈔棒緊靠“錢墻”環走一周,展示真鈔的標記。然后,隨手拿起一捆錢,把塑料封條剪開,展示真鈔的水印。雖然陳光標一直說自己做公益慈善并不在意各種非議,但他的舉動卻又說明,他還是想向非議做解釋。
從2010到2013年,每年陳光標都會擺出“錢墻”來撐“慈善捐款”的場面,之前是“錢堆”、“錢墻”,現在是用錢搭建出的演播室。聽到作秀和夸張兩個詞,他先是哈哈大笑,然后就欣然承認:自己做得“過”一點,才能喚起更多人對公益慈善的注意。
而提起炫富一說,陳光標看了看手里的一沓錢表示:“希望更多人跟我一起炫富,因為我的錢來得陽光。希望標哥曬錢的作用,能引領更多企業家一起曬錢,在五年一次經濟普查時拿出來曬一曬,看看有沒有生蟲、發霉的。”
“這是我第六次把現金擺上陣做背景,這是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陳光標說。
收購紐約時報
2008年12月,《紐約時報》因經營壓力抵押其總部大樓,圖為兩名警察站在總部大樓外。
美報紙回應中國企業家稱赴美洽談收購一事,表示“報紙不賣”
《紐約時報》否認與陳光標談判
中國企業家陳光標2014年1月2日飛往美國紐約,聲稱為收購《紐約時報》進行“第三次談判”。他表示這不是炒作,而是希望通過該報的影響力,傳播中國的聲音。
不過,《紐約時報》回應稱,報紙不賣,也沒聽說有什么談判安排。
“至少買一兩個版面”
2013年12月31日,《紐約時報》以“中國商人尋求《時報》控股”為題,報道了陳光標的收購計劃。
之前一天,陳光標在深圳參加“2013國際華媒大獎”頒獎典禮時突然透露,他近期將要去美國做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用10億美元收購《紐約時報》。按當前股價計算,紐約時報公司的市值為24億美元左右。
2012年8月,陳光標曾在《紐約時報》刊登釣魚島屬于中國的廣告。他說:“自那以后,我意識到《紐約時報》在全球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全球每個政府、每個使館都非常重視《紐約時報》的報道。”
陳光標說:“有的時候,我們正面的新聞到了西方媒體那兒,就變成了負面新聞,我就想,我們需要一些外國媒體,能夠正確表達我們的意思。”

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陳光標承認自己有此計劃。他表示,希望能讓《紐約時報》走入中國每一戶家庭,覆蓋中國每一個報亭。
“我和《紐約時報》的談判是,收購也好,參股也好,控股也行,或者給我一兩個版面都行。”他希望借此“為世界和平出一份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陳光標還向《紐約時報》記者透露,如果收購不成功,他將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拋出橄欖枝。
“香港富商愿出6億美元”
陳光標在接受采訪時還透露,這兩年里,自己在中國找過大概20多個大企業的老板,包括一些房地產老板,希望他們加入收購計劃,結果很多人都不愿意。“后來,我在香港找到一個富商,他的資產排名應該也在前五名,他愿意出6億美元來參股、控股,跟我合作。”
陳光標透露稱,為了收購一事,自己已經去了兩次美國,和《紐約時報》的中層領導見了面,“《紐約時報》好像是9個股東”。1月5日,他將在紐約與一名“主要的股東”見面,洽談收購事宜。
對于外界的質疑,陳光標表示,這一計劃并不是炒作噱頭,而是出自他內心的想法。但是沒想到自己隨口透露的消息,會引起這么大的輿論反響,估計會給接下來的談判帶來壓力、增加難度。“我委托的在紐約的那個機構有點責怪我,不該把這個事情透露出去。”“我簡單地想,真心發自內心,沒有別的意思,更不像網友說的我制造噱頭啊或者炒作啊。沒有任何的雜念。”
“不會對謠言置評”
然而,事情似乎并非陳光標說的如此“簡單”。
對于收購計劃,《紐約時報》的一名發言人2013年12月30日曾表態稱,該公司“不會對謠言置評”。《紐約時報》公司董事會主席小亞瑟·蘇茲伯格也表態稱:“沒有這個打算,我們不賣”。
2013年12月31日,《紐約時報》又發文稱,根據該報發言人艾琳·墨菲的說法,對于陳光標口中“與《紐約時報》代表的會談”,報社方面并不知情。
不過,該報注意到,陳光標有意收購《紐約時報》的消息一出,該報股價一天上漲了超過4%,達到5年來新高。《紐約時報》還在報道中介紹稱,根據胡潤富豪榜,陳光標身家在8億美元左右,“一直以來,因為一些公關舉動備受爭議”。《紐約時報》創刊于1851年,是美國嚴肅報刊的代表,在輿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