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習俗插針辟邪
插針辟邪
插針辟邪按照老家的風俗,奶奶在快滿月的孫子帽子上別了一根繡花針,據說這樣可以辟邪。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繡花針不僅沒辟成邪,反而插進了嬰兒的腦袋里,險些要了人命,幸好醫生手術取了出來。
辟邪針插入嬰兒腦內
壯壯(化名)即將滿月,隨在廈門島外打工的父母生活。按照老家的習俗,奶奶在壯壯戴的帽子上別了一根繡花針,說是可以避邪。
29日下午3點多,媽媽在照顧壯壯時,發現他右側后腦勺處有條線從頭皮下露出來,但是沒有找到針。難道針扎進了腦袋里?眼看壯壯不停哭鬧,媽媽趕緊帶他去醫院。經過CT確診,繡花針真的已經扎進腦袋里,僅余不到2毫米在頭皮下頭骨外。
當天晚上9點多,壯壯被轉到了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值班的神經外科陳四方醫生看了CT片后發現,針尖緊挨著一根大靜脈,而且離生命中樞腦干也僅有1厘米的距離,極其危險。
手術取出4厘米繡花針
雖然連著針的線露在外面,但是考慮到針的走向不明確。拔的過程中針會不會斷、會不會加重腦組織的損傷,醫生沒有貿然把針拔出來。為了保險起見,醫生又為壯壯做了一些檢查,同時做好開顱的手術準備。
在手術中,醫生切開針眼邊1厘米處的頭皮,并看清楚了針的走向。“我們反復地查看CT片,發現針湊巧是沿著顱骨的骨縫插進去的。”陳醫生說,由于骨縫比較疏松容易通過,他們就嘗試逆著針的走向把針拔出來,結果還挺順利的。
拔出的針長4厘米,針尖尖銳。陳醫生說,針雖然是拔出來了,但是術后仍馬上給壯壯復查了CT,確定沒有顱內出血。由于針是非無菌的外來物,接下來醫生重點要給壯壯抗感染治療,避免后續出現腦膜炎或腦膿腫等問題。
一句話點評:有些習俗太迷信,千萬不要相信,否則只能傷人傷己。
風俗1:為女寶寶擠乳頭
有些傳統的做法,對剛出生女嬰的乳頭進行擠壓,認為如果不擠出乳頭中的小硬物,將來孩子長大后會影響哺乳。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和做法,而有這種觀念的老人卻不在少數。
專家解析:
新生兒的乳房是飽滿的,偶爾會有少量水樣或乳汁樣的分泌物流出,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新生兒本身的內分泌腺雖然還沒有發育完善,但由于受母親懷孕時體內雌、孕激素的影響,胎兒通過胎盤接受了母親體內的這些激素,它們有促進乳腺發育和乳汁分泌的功能,便可能出現乳房腫脹和泌乳的現象。
這種現象是暫時的,不用處理。新生兒出生后不再接受這些激素的刺激,乳房腫脹和泌乳的現象會自然消失。切忌不要擠壓乳頭,以免發生感染。
風俗2:為新生兒包蠟燭包,這樣手腳長的好
在國內很多地方給孩子“打包”已成約定俗成的事情,大家都認為“打包”孩子的腿才長得直,甚至還有傳言說不“打包”的孩子長大肯定會調皮。有些地方不僅冬天要給孩子“打包”,就算夏天生的孩子都會“打包”。
殊不知這樣一包把很多小孩包成了髖關節脫位,走路都會一跛一拐,不及時做手術那孩子的一輩子就給這蠟燭包給毀了。
專家解析:
臀部和大腿相連的關節叫髖關節,新生兒的下肢在媽媽肚子里長期處于屈曲外展的位置,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下肢會自然伸直。若是為孩子“打包”,并強行將兩腿并直,會使髖關節間的接觸減少,髖關節周圍軟組織處于過度緊張狀態,會引起血液供應和回流受阻,不但阻礙髖關節發育,而且可能致使脫位,甚至引起殘疾,而此病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風俗3:貼夜哭郎紙條來給孩子止哭
小時候,老家當中還留有一個風俗:如果家里出現了這樣一位小少爺,家長會把一張紙貼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一角,紙上寫著:“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據說貼了這個寶寶晚上就不會哭鬧,睡得好。
專家解析:
嬰兒白天安靜入睡,夜里啼哭,稱為夜哭。這種現象多見于6個月內的嬰兒。嬰兒夜哭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疾病,另一種是環境影響。具體到每個人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至于“夜哭”紙條,則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如果孩子經常夜哭,家長應該及早將孩子帶到醫院接受科學的診斷和治療。
風俗4:讓新生兒睡硬枕頭可以睡出好頭型
很多人給新生兒寶寶選擇硬枕頭,如豌豆枕頭、綠豆枕頭等,認為這樣能夠睡出好頭形,這是民間比較流行的育兒觀念,實際上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專家解析:
嬰兒的頭型是可以塑造的,但枕頭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關鍵在于不斷變化寶寶的睡姿,而遺傳因素對寶寶的頭型作用也很大。
如果新生兒的枕頭過硬,會使寶寶的頭皮血管受到壓迫,導致頭皮血液循環不暢。另外,寶寶喜歡不斷地轉動頭部,如果枕頭過硬,可能會把頭發蹭掉,出現“枕禿”。此外,枕頭過硬,寶寶會睡著不舒服,碾轉反側使睡眠質量下降。
風俗5:讓新生兒先苦后甜,喂吃黃連
“寶寶吃黃連,先苦然后甜”已經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不少地方有給新生兒喂黃連的習俗,一方面是因為黃連有清熱解毒功效,另一方面也是取“先苦后甜”之意。
專家解析:
黃連的確有清熱的作用,給新生寶寶喝一點黃連水,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不過,并不是每個寶寶都需要的。一生下來就喝沒必要,家長如果發現寶寶大便比較干,說明孩子有上火的癥狀,可以喝黃連消消火。但具體怎么喝、喝多少,還是要咨詢兒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