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肉
狐貍肉
從大超市買的熟驢肉、牛肉,竟然檢出狐貍肉的DNA!近日一則來自濟南的消息,讓許多百姓震驚。有狐貍養殖戶表示,狐貍肉經過處理,可以脫去臭味,有人專門收購,但用途則不好說。該人士還提醒大家,吃火鍋要小心。
一直以來,鑒定肉品摻假還要請消費者自行到檢測機構檢測。但由于檢測成本高昂,且具有資質的機構寥寥無幾,致使老百姓要準確知道自己吃到嘴里的肉是否“名副其實”變得十分不容易,這也讓不良企業鉆了空子。而在QS認證過程中,有些是質監部門抽樣檢測,但大部分都是企業送樣到指定的檢測機構交費檢測。簡言之,QS認證的是那個被檢測的樣本,合格后就可以大批量生產,樣品與產品是否“對版”,全靠廠家的自律和良心,這就給“貍貓換太子”埋下了伏筆。
“QS”是國家頒布的大眾認可的質量安全標志,然而,目前我國對“QS”食品及其生產加工企業的監管卻還存在混亂的盲區。因而可以說,質監、食安等部門的監管不力,縱容了相關企業以次充好。
而作為世界五百強的沃爾瑪超市,面對自家出售的“熟驢肉、牛肉檢出狐貍肉DNA”的消息,第一個說法竟是“可能遇到了職業打假人”,而不是檢查自身的食品安全檢測程序和進貨渠道,實有轉移責任、顧左右而言他之嫌。同時也將國際知名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消費者的信賴拋之腦后。
誠然,王先生一次購買1600袋產品,然后進行索賠的做法有點不合常理,或許真為職業打假人。但是,倘若不是此舉,狐貍肉變驢肉的黑幕如何解開?以前也多次曝出職業打假人索賠的新聞,職業打假人一打一個準,說明制假廠家利欲熏心、商業企業管理失責、質監部門失職瀆職。倘若不是假冒偽劣產品如此大批量地、源源不斷地上架銷售,職業打假人何以有生存的市場?可悲的是,一方面職業打假人借打假牟利,而另一方面大眾又不得不依賴他們來撥開食品安全的重重迷霧,不知道質監部門是否臉紅?也不知道這種無奈還要持續多久?
狐貍肉變驢肉,始作俑者誰?廠家和商家要明確自身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政府有關部門要強化監督管理,完善監管體系,加大監管力度,確保食品安全的每一個環節都符合安全衛生標準,對制假售假行為零容忍,堅決打擊,絕不手軟。
確有其事
近日,濟南市民王先生從當地超市買了包裝好的、產地為山東的熟牛肉、驢肉,食用后發現味道和色澤不對,于是將這些肉送到了權威檢測機構檢測。其中,驢肉的檢測結果顯示,驢成分、鴨成分未檢出,狐貍成分檢出。為此,王先生表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要求廠家依照《食品安全法》相關條款,給予10倍賠償。
對于王先生的要求,廠家表示,王先生一次購買1600袋產品,然后進行索賠的做法不合常理,有故意訛詐之嫌。廠家還稱,肉保證沒問題,愿意隨時接受權威部門的檢測。超市的工作人員則表示,這次可能遇到了職業打假人。
存疑自檢
19日,記者走訪廣州多家大型超市了解情況。記者發現,被曝光的山東產熟驢肉、牛肉在廣州市面未見銷售。超市里很難見到熟驢肉制品,熟牛肉制品則比較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