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新等級
中國城市新等級
中國城市出現了新的等級了,快來看看你所在的城市屬于哪一級。
“新一線”城市
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西安、重慶、青島、沈陽、長沙、大連、廈門、無錫、福州、濟南
它們或為直轄市,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龐大的中產階層人群,以及可觀的政治資源;或為區域中心城市,對周邊多個省份具有輻射能力,有雄厚的教育資源、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便利的交通;或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便利的交通和獨特的城市魅力。
這些城市理所當然也是各大公司的戰略要地。
二線城市
蘇州、寧波、泉州、合肥、 太原、揚州、大慶、淮安、南寧、桂林、包頭、呼 和浩特、昆明、哈爾濱、溫州、珠海、貴陽、佛山、中山、嘉興、鄭州、常州、南昌、東 莞、威海、鎮江、臨沂、惠州、長春、煙臺、石家莊、南通、徐州、洛陽、濰坊、咸陽等36個城市
按照傳統的方式來描述,它們多數都是中東部地區的省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較發達的地級市。從現代的城市意義上講,這些城市往往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商業活躍度相對較強,對大公司、大品牌和優秀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它們也正在或者即將成為未來幾年大公司布局的重點。
三線城市
海南三亞、海口、浙江紹興、內蒙古鄂爾多斯、新疆烏魯木齊等73個城市
它們多數都是中東部地區省域內的區域中心城市、經濟條件較好的地級市和全國百強縣,也包括一些西部地區的省會首府城市,它們的人口規模多數也都在百萬以上,擁有一定的居民消費能力,擁有自己的相對優勢產業,對某些特定行業的大公司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城市綜合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線城市
浙江臺州、衢州、江蘇太倉、河北張家口、廣東湛江等76個城市
這些城市以中部地區的地級市為主,也包括一些經濟發達省份的相對欠發達地區,它們的經濟發展往往依托于本地的中小企業或者資源性企業,居民的消費能力處于增長過程中,在大公司和大品牌的戰略中,它們往往要依托于區域重點城市的輻射,但是它們本身對中國本土的中等規模的企業和二線品牌有一定的吸引力。
五線城市
云南玉溪、安徽銅陵、宿州、山東菏澤、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等200個城市
他們多數都是中西部地區的地級市,經濟基礎較差,交通不夠便利,成規模的企業數量有限,轄區內農業人口仍占大多數,各自正在探求工業化的發展方向。
成都列400城市之首
中國的城市人口規模是吸引大公司來到中國的原因之一,這些人口既意味著數量無可比擬的消費者,也意味著數量龐大的人才和勞動力。但當它們想要為在中國城市的發展尋找更多參考指標時卻發現,難以找到一個針對數量如此之眾的中國城市的現代意義上的分級和分類。
按照國際通行的理解,現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是資金、人才、貨品、信息交流之地。英國著名城市經濟學家K.J.巴頓就把城市定義為“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地區內的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絡系統。”
改革開放30多年之后,中國城市的發展事實上也正在沖破行政級別的枷鎖,更加貼近現代意義上的由商業驅動的都市。這種突破意味著,依據工商業繁榮程度對城市進行分級已經成為可能,而且必要性也越來越迫切。
這是《第一財經周刊》2013年決定從公司和公司人角度,對中國除傳統一線城市之外的30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和100個百強縣共400個城市進行詳盡調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