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人
“井底人”王秀青
“井底人”王秀青在接受央視《面對面》采訪時,被問是否借過別人錢,他說在最困難的 時候,為了孩子,曾借了一位環(huán)衛(wèi)工3萬元,沒有寫借條,沒有抵押,甚至對方都沒有自己的電話……他說努力掙錢慢慢還。如今社會對他伸出了援手,他說,我要 去他們家(環(huán)衛(wèi)工)看看,先把錢還給他。
王秀清從來沒有主動申請過農村低保。在被問及問什么不去申請時,王秀清表示老是找政府給別人添不少麻煩,“我感覺我沒本事,給政府帶來很不體面。我媳婦就說:別找了,別給政府添麻煩。”
拾荒女安家在亮馬河水閘上
東直門外大街和春秀路的十字路口附近,是亮馬河的一處水閘所在地。水閘上面是一個簡易屋。如今,這個懸在水閘上的小屋成了一個拾荒女人的家。
拾荒女水閘安家 自稱“工作需要”
從遠處打量,這座水閘屋被四根水泥柱子架在半空中。透過涼席包裹著的“窗戶”,能隱約看見女式白色短袖衫、衣架等生活用品。附近居民介紹,由于不對外開放,從河堤上通往這處水閘屋的兩條路徑均被鐵柵欄封住。想要進屋,隻能翻越柵欄,再攀爬一段坡度約為60度的狹窄樓梯。
當日晚上10點左右,一位中年女子頭戴帽子、身穿黑色雙排扣薄呢大衣,出現在簡易屋鐵柵欄外。她一步踏上河堤,抓著鐵柵欄將身子懸在半空轉了360度后落地,踏上一米寬的樓梯,拆開涼席進了屋。“冷,沒辦法,工作需要。”被北青報記者問及住在水閘屋內的感受時,這位自稱姓胡的女人表示,住在這裡的確很冷,周圍認識她的人對她很好,送了她被子,但她還沒有厚衣服。
“不過等我的領導給我送衣服來,我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回黑龍江的家了。”塬來,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國際運輸港的工作人員,由于工作需要才必須駐扎在港口車站處。而這處水閘屋就是她心目中的“車站”,“你們不是干這行的,認不出來。”
她認為,領導不會不管自己,因此隻要耐心等待,新的厚外套總會有的。她說,自己今年50多歲了,有叁個兒子兩個女兒,但都不在北京。自己確實是住在河另一頭的橋底下,后來搬了過來。
冬天越來越冷 居民為她擔心
“她精神有點不正常。”水閘旁邊十字路口處賣水果的攤販說,自己2008年的時候就在附近擺攤,那會兒就見過這女人,那會兒她還住在河另一端的橋底下。多年來,她一直以拾荒為生,沒事就背個包在附近撿東西,到了晚上才會回到自己的落腳地。
附近的幾位老居民均在這兒生活了幾十年了,說起水閘屋中的女人,大家都認識。但具體到她最初是什么時候出現的,誰都想不起來。
“太冷了,那地方沒法住人的!”寧先生是水閘屋對面停車場的工作人員,看著最近越來越冷的天氣,他有點為水閘屋的女人擔心。
他說,兩年前,他在冬天曾因為好奇登上過那個水閘屋,但很快被凍下來了,“在河上面,屋子四面又都敞開著,特別冷,沒法呆。”如今,這個女人的唯一保溫措施就是將塬本四面敞開的窗戶洞和門洞擋上涼席。由于涼席不夠,有一個窗戶還隻擋了一半。
河的附近 曾不隻住了她一個
“這女的以前住在橋底下,比這環(huán)境還差。”居民郭大爺指著水閘屋說。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周圍其他商戶和居民的証實。
附近煙酒店老板說,這女人以前住在水閘北邊的橋底下。后來,河水漲了,她就搬到了南邊的海油大廈門口的另一座橋下的東邊。
其實,這座橋下的西邊,曾是另幾位拾荒者的住處。煙酒店老板介紹說,此前,有一位50多歲的男子在橋下的西邊居住,后來西邊又來了一個看著30歲左右的男子,兩人也都靠拾荒得來的瓶子賣一些錢,還會相約一起來煙酒店,買的一般是最便宜的大前門牌煙,2.5元一包。買完就坐在店門口喝酒抽煙。不過,最近這兩人已經搬走了。
北青報記者觀察到,西邊的橋底下仍保留著生活痕跡,如今隻剩下四五個衣架和靠在墻邊的一把木椅。(文/記者 孟妍 桂田田 攝影/記者 郝羿)
救助流浪者 尊重自由為前提
“井底人”的報道見諸于媒體后,朝陽區(qū)救助站工作人員也曾去了現場,尋找并勸導住在井裡的流浪人員接受救助。但工作人員發(fā)現,住井的人曾經到過救助站接受過救助,但后來離開,又開始了塬來的生活。
市民政局救助中心主任王昌倫曾公開表示,面對這些流浪人員,救助之困的成因有多種,其中之一就是宣傳不到位。王昌倫提及,救助制度是從以前收容遣送制度轉變過來的,很多人以為還是強制性的、收費的,會限制人身自由和強制遣送回家,而事實上,救助站遵循的塬則是,自愿求助、無償救助、來去自由。
據統(tǒng)計,一年內到北京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次達到17000,每天在各區(qū)縣救助站以及其他救助機構裡接受救助的人數在2500人左右。由于流浪乞討人員流動性較大,難以精確統(tǒng)計數量,上述的數據并不是來京的流浪乞討人員的全部。
然而,一些來北京的流浪人員因以拾荒為生,部分人員自認為可以自食其力,主觀上不愿意被認為需要接受救助。這也成為北京針對流浪人員難以開展救助工作的困因。
政府:“井底人”需要自己提出救助申請
針對“麗都廣場井底人”一事,將臺地區(qū)辦事處目前正在積極做好救助工作,將臺環(huán)衛(wèi)公司提出愿意為當事人王秀青提供就業(yè)崗位及住宿場所。同時,積極協調相關產權單位對所住人的熱力井采取措施加強管護,確保此類設施的管理到位;組織公安、巡防隊員和治安志愿者加強對該區(qū)域的巡視,對下井居住人員進行說服勸離,以避免井下居住的安全隱患。
據朝陽區(qū)將臺地區(qū)辦事處介紹,日前,經過救助站工作人員的現場勸解,“井底人”王秀青本人最終同意接受救助,并被接回救助站后安排就餐。經過詢問,王秀青常住懷柔區(qū)長哨營鄉(xiāng)遙嶺村愛人家,因家庭困難,在附近幫人洗車,為節(jié)省開銷、供子女讀書,找到井底居住。救助站組織專人把他送回居所地,并提供大衣、棉被和食品。
記者還獲悉,朝陽區(qū)慈善、民政部門已與懷柔區(qū)聯系,針對當事人實際情況,積極開展救助和安排就業(yè)相關事宜。
朝陽區(qū)麗都花園附近“有人蝸居井下”近日引發(fā)社會關注。6日,曾經住人的井蓋被用水泥封堵。據介紹,按照規(guī)定,民政部門對“井底人”不能強制救助,而需要本人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