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美景
仰桑河
仰桑河位于墨脫南部,是一條從東流向西注入雅魯藏布江的河流。那里曾經(jīng)是波密王設立的嘎朗央宗的縣治之所,專門管理珞巴族的行政事務,如今已為印占區(qū)。據(jù)墨脫人講,由于那里是女神的下身,河水實是她的尿液,水色特別美麗,清澈發(fā)藍,略帶甜味,素有牛奶河之稱。
在這婀娜的河流旁,有一塊被稱為“甲窮”的巨石,活像一只威武的雄雞。每當夜色降臨,常發(fā)出喔喔的叫聲,使人如臨仙境;這巨石周圍的綠林叢中,鳥兒的鳴唱格外悅耳動聽;有時清脆婉轉的鳥聲像是在呼喚眾神的名字,召請神明的降臨,為遠道來的朝拜者賜福。正是這些美妙的傳說,吸引著廣大藏區(qū)的信徒到此朝拜。這些虔誠的朝圣者認為,人若在有生之年到此地朝拜一次,可保此世幸福平安,死后靈魂升入天堂。如果虔誠的信徒,在朝拜圣地途中遇有不測,在彌留之際,亦要面對仰桑河的方向默默祈禱,以了卻平生之愿。
布達切波
墨脫的另一著名圣地布達切波坐落在該縣西北方向的氣勢磅礴的雪峰之中。雪峰周圍有眾多低矮石山,狀如羅列的犬馬牛羊,或跪或立,其頭均朝向神山,恰似供奉的祭品。布達切波雪山的下面,還有一個巨大的溶洞,內有暗流,淙淙作響。暗流兩岸是白色泥土,氣味芬芳。據(jù)說在這香味四溢的泥土上面,一些有幸的朝圣者能看到仙童留下的腳印,或聽見他們嬉鬧的笑語聲,當然見不到仙童的影子。這時人們就要向河里投食物、錢幣和裝飾物品作為獻祭,并求神賜福。凡來這里的朝圣者,均取此地之白泥土帶回家鄉(xiāng),饋贈親友,以避邪消災。
雅魯藏布江
宗教的神秘吸引著眾多的善男信女,而這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又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人們向往考察探險的寶地。聞名于世的雅魯藏布江蜿蜒千里,像溫順的少女,流至米林派村的時候,她卻一反常態(tài),變成一條奔突不羈的巨龍,沖破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壘兩座大雪峰的層層堵截后,調頭向南呼嘯而去,形成了舉世無雙的馬蹄形大拐彎奇景,縱貫墨脫全境,直抵印度阿薩姆平原。由于雅魯藏布江的萬世劈山奔突之功,造就了南北走向的大峽谷,為強勁的印度洋季風穿越喜馬拉雅山的巨大屏障打開了大門,形成了西藏高原別具一格的氣候和自然景觀。
墨脫瀑布
墨脫的山多、水多、瀑布也多。有的瀑布細弱如幾縷輕紗,緩緩地從石壁上飄落下來,水珠被巖碰撞得四分五裂,化作縷縷霧氣,飄浮在山腰;有的瀑布水流宏大,吼聲悅耳,四季不涸,十分壯觀。在這些瀑布中,除素有“藏布奇觀”之稱的大拐彎瀑布外,有高達400米的汗密瀑布,有從懸崖絕壁倒掛的老虎嘴瀑布,有云崖飛瀉的地東瀑布,有云霧繚繞的背崩瀑布,有銀絲彩帶飛舞的拉格瀑布……
墨脫藤橋與溜索
珞巴人居住在喜馬拉雅南麓的崇山峻嶺之間,數(shù)百條江河水流湍急,多數(shù)流速超過10米以上,落差大,水中巨石、暗礁布滿河床,兩岸陡峭,除少數(shù)平原處溪流架有木橋外,絕大多數(shù)是藤索橋或藤溜索,舟船僅在下游使用。 藤溜索是四根白藤劈成八根,對接成所需要的長度,拴在兩岸的樹上,有一個硬藤做的圓圈套在八根藤條上,過江時,人鉆入硬藤圈內,放在腰部,臉朝上,關向彼岸,雙手抓信藤條,交叉用勁拉藤,雙腳配合向前。爬這種溜索相當吃力,跨度越大越費勁,一條長80米的溜索需要30分鐘才能滑過去,而且滑這種溜索不但消耗體力大,由于沒有安全系數(shù),危險性是極大的。
藤索橋是一奇特的橋,沒有橋墩,不用木板,一個鐵釘也找不到,整橋用的是白藤。珞渝的原始森林里生長著多種藤本植物,其中白藤較多,常綠本植物,莖蔓細長,有40米高,柔軟而堅韌,它是編織籃、筐、椅、箱等用具的好材料,也是藤索橋的原料。一般200米長的索橋,需要60背(約合3600公斤)的藤子。修一個索橋需要20人,歷時10天才能竣工。初過這種橋,還是膽戰(zhàn)心驚的,只要你認識了它掌握了它的規(guī)律,你會很順利地、不大搖晃地走過去。墨脫較為有名的藤橋有背崩藤橋、炯興藤網(wǎng)橋,都長約400米,其中墨脫德興藤網(wǎng)橋橫跨雅魯藏布江,有300多年的歷史。藤網(wǎng)橋整個呈管狀懸空,多位于峽谷谷險要的河段,行走其上時,橋隨人的重力與河谷風吹送,左右晃悠幅度較大,但整個橋近似密封,頗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