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寺山體被挖空
事件簡介
據懸空寺所在的山西省渾源縣當地知情人士介紹,早在去年4月份左右,便有人在位于懸空寺所在翠屏山后挖煤,形成了一個小型的“露天煤礦”,其距離懸空寺的直線距離不過1公里左右。其后開采持續了一段時間,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治理。
為什么挖煤都挖到景區來了?景區管理部門對此是如何應對的?羊城晚報記者23日下午采訪了恒山景區管委會有關工作人員。據工作人員介紹,恒山景區地域范圍非常大,巡查起來比較困難。網友所反映的這種偷開露天煤礦的地點往往比較偏僻,距離景區的位置比較遠,路也非常難走,巡查起來就更加困難。更關鍵的問題是,恒山景區管委會僅有保護景區的責任,并沒有對破壞景區及其附近的自然環境比如山體的執法權,既不能抓人也不能罰錢,“我們只能在發現之后立即把這個情況上報給有關部門,而無權對他們進行任何處罰”。
據了解,對渾源當地私自開礦有管理職責的渾源縣礦山綜合執法大隊。該大隊有關負責人此前在就黑煤礦事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只管正在違法開采的煤礦,翠屏山后的黑煤礦老板已經跑掉,煤礦也已停工,這種情況并不在他們的管理范圍之內。該大隊另一負責人則稱,正規煤礦在辦理采礦手續時,應交納一定數額的恢復生態保證金,如不按規定進行生態治理,該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強制整治,而翠屏山后山的這個礦沒有按照規定交納保證金,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治理。
懸空寺景點描述
懸空寺,位于恒山金龍峽的半崖峭壁間,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國內現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整座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共有店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迂回,虛實相生。古人云:“蜃樓疑海上,鳥道沒云中。”唐代詩仙李白醉書“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嘆其為“天下居觀”
懸空寺歷史
懸空寺位于山西省渾源縣北岳恒山金龍峽翠屏峰的懸崖峭壁間,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國內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筑、也是國內唯一真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獨特古建,早在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
獨特的建筑特色和令人匪夷所思的古代人類智慧使懸空寺這一古老華夏文明的奇葩熠熠生輝。整座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以“奇、險、巧、奧”為基本特色,體現在建筑之奇、結構之巧、選址之險、文化多元、內涵深奧,建寺初衷可謂超常脫俗,實為世界一絕。四十間殿樓的分布,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回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布局緊湊,錯落相依。
整體格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于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而是巧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遠望,懸空寺像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殿閣攛掇大有凌空欲飛之勢,令人嘆為觀止。古代勞動人民究竟傾注了怎樣的智慧才得以成就這一集建筑學、力學、美學、宗教學等為一體的偉大建筑,至今仍吸引著眾多的學者、觀瞻者們探究、求索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