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14歲失蹤小驢友
事件簡介
10月28日專電(記者段菁菁)27日晚,失蹤近4個月的14歲溫州小驢友的遺骸在溫州莒溪大峽谷一水潭石縫中找到。
據溫州蒼南警方透露,發現遺骸的地方在一塊巨石下方,石縫由三塊大石圍成,平時漲水時很難被發現。在警方、家屬、附近村民的努力下,穿著14歲小驢友小溫生前內褲、短袖、褲子、救生衣的遺骸終于重見天日,只是頭部、四肢部分殘缺。晚上10點多,家屬將小溫遺體送到了殯儀館。失蹤近4個月,他終于離開了峽谷。
今年6月23日,14歲的小驢友小溫跟隨母親一起穿越溫州莒溪大峽谷時失蹤,經過大規模搜救后只發現了孩子的一只鞋。直到9月28日,疑似小溫頭骨被發現,后經警方DNA比對,頭骨確為小溫所有。
事件經過
蒼南警方隨即抽干了發現頭骨附近的梅花潭水,僅找到一顆疑似牙齒。10月21日,小溫家屬在梅花潭上游一兩百米范圍找到疑似小溫肩胛骨等三塊骨頭。27日,遺骸在梅花潭上游被找到。
據了解,遺骸在被發現時壓滿了大大小小的樹樁,使得遺骸一直浮不上來。而發現遺骸處,距離跟小溫最后在一起的徐某所說的出事地有兩三個小時的路程。石頭間的空隙很小,小溫是怎么掉進去或被沖刷至此?蒼南警方表示,遺骸被發現是此事件的重大進展,警方將做進一步調查。
專家提醒,“驢行有風險,出游需慎重”。唯有“驢友”自身提高安全意識,相關行業與部門履行好安全監管義務、完善救護措施,系緊多重“安全帶”,“驢友”出行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驢友定義
“驢友”這一群落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高級白領、服務行業人員、教師、公務員,其中也有下崗人員。他們參與活動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俱樂部組織發起的會員活動;一種是“驢友”自發組織的活動。
資深“驢友”、山旅戶外俱樂部的負責人“老餅”講,2000年時整個東北僅有他1家戶外“驢友”俱樂部,而在當時全國也不過21家,那時在工商注冊都沒有這個行業,辦營業執照的時候只好暫時叫“野外活動中心”。
驢友安全機制未形成
“驢友”活動,自然帶有不同程度的探險成分,因此安全問題引人關注。
俱樂部組織發起的活動,一般都由俱樂部給參加活動的隊員上保險,并且還會對活動的具體情況做詳細的介紹,對線路情況、需要的裝備、食品和水等等都會提出建議?;顒忧?,俱樂部還會為大家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老餅”這個綽號的來歷就源于此。某次活動,作為帶隊人,他為整個隊伍準備了幾百張餅(因為餅易攜帶,而且耐放),結果回來后,“老餅”的名字就叫開了。
“野驢”則是自發組織活動,一般都采取AA制,活動的發起者也常常先貼出“免責貼”,誰報名參加要先在免責書上簽字,風險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