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窮人標準
事件簡介
9月28日,香港窮人標準出爐,消息傳出,網上一片喧嘩。香港特區政府28日首度公布運用“相對貧窮”概念而制定的“貧窮標準”,多位香港學者對此認為,這是香港特區政府正視貧窮問題的做法,表達了政府承認問題的存在,是扶貧工作的好開始。
窮人標準
貧窮標準定在家庭入息中位數的50%,撇除住戶稅項、福利轉移后,按去年水平計算,1人家庭貧窮線定于月入3600元(港幣,下同)、2人為7700元、3人為1.15萬元、4人為1.43萬元、5人為1.48萬元、6人或以上為1.58萬元。
專家分析
當天,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解釋說,“貧窮線”采取了“相對貧窮”的構思,特點是易于量度、有一定國際可比性、有足夠數據支持、具成本效益,及易于整理解讀,而將來“貧窮線”水平會每年都會檢討一次。
對于香港首條官方厘訂“貧窮線”,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對中新社記者分析指,利用家庭入息中位數一半作“貧窮線”是合適的做法,而國際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多個歐盟國家都以此作為指標。
但黃洪提醒,貧窮是多樣性的,縱然用此標準訂立的“貧窮線”有一定的參考性,但不要忽略部份收入不低,生活卻出現困苦的社群,“有市民收入可能高于貧窮線,但患上長期病患而令治療開支大,這條‘貧窮線’是無法顯示出來。”
黃洪又認為,香港特區政府下一步應分析不同群組的貧窮成因,然后針對性制定不同扶貧措施,方法不一定是現金轉移措施,可以是兒童、老人等服務,以改善不同群組生活困苦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