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壁
九龍壁簡介
九龍壁是影壁的一種。九龍壁位于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壁長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九龍壁即建筑物大門外正對大門以作屏障的墻壁,俗稱照墻、照壁。影壁是由“隱避”演變而成。門內為“隱”、門外為“避”,以后就慣稱影壁。北京故宮九龍壁、大同九龍壁和北京北海九龍壁合稱“中國三大九龍壁”。
形態
九龍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檐下為仿木結構的椽、檁、斗栱。壁面以云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壁上9龍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強的立體感。縱貫壁心的山崖奇石將9條蟠龍分隔于5個空間。
黃色正龍居中,前爪作環抱狀,后爪分撅海水,龍身環曲,將火焰寶珠托于頭下,瞠目張頷,威風凜然。左右兩側各有藍白兩龍,白為升龍,藍為降龍。左側兩龍龍首相向;右側兩龍背道而弛,四龍各逐火焰寶珠,神動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側雙龍,一黃一紫,左端黃龍挺胸縮頸,上爪分張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龍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龍尾前甩。
二龍動感十足,爭奪之勢活靈活現。右端黃龍弓身弩背,張馳有度,騰挪跳躍之體態刻劃生動;紫龍昂首收腹,前爪擊浪,風姿雄健。
三大九龍壁
大同九龍壁
大同九龍壁被譽為“九龍壁之首”,在山西省大同市東大街路南,為明代太祖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它是我國規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九龍壁,比北京北海九龍壁約長一倍,建造時間早300年;比故宮九龍壁長1/3、早400年。該壁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由426塊特制琉璃構件砌拼而成,分為須彌座、壁身和廡壁頂三部分。壁身為主體部分,上有九條巨龍騰飛于驚濤駭浪之中,又有奇山異石相通,畫面構圖獨具匠心,富于想象力。面對王府大門正中的為正黃色主龍,這是惟帝王方可使用的顏色。龍身盤卷回旋,似正襟危坐,大概是王府主人的形象吧。正龍兩側依次相對排列著四組游龍,分別為淡黃、中黃、寶藍和黃綠色,構圖對稱而形態各異。龍的造型雄壯有力,氣勢磅礴,為雕塑藝術中的杰作,這是北海和故宮兩座九龍壁所不及的。壁前還設有映壁池,玉欄碧水,九龍壁倒映池中,龍影隨波舞動,躍躍欲出,十分壯觀。
北海九龍壁
北海九龍壁在北京北海公園的北岸澄觀堂東北,面對太液池,遙望瓊華島,翠柏掩映,石徑相通,優雅的環境和獨有的建筑藝術,好似珠聯壁合,使北海九龍壁極負盛名。它與大同和故宮九龍壁不同,是由彩色琉璃磚砌成的,南北兩面各有蟠龍九條,戲珠于波濤云際之中,色彩明快,造型生動,是數百年來的精美建筑。這座九龍壁長25.5米,高6.9米,厚1.42米。從正脊、垂脊到簡瓦、隴垂都飾有形態不同的龍,總數競達635條之多,這在九龍壁中可謂首屈一指了。關于該壁的建筑年代,一說建于明萬歷年間,為明神宗的生母李艷紀所建,是大西天經廠門前的照壁;一說建于清初,為大圓鏡智寶殿真諦門前的照壁。經廠和智寶殿都是皇室譯經藏書之地,九龍壁是為了鎮壓火神防范火災而建的。
故宮九龍壁
故宮九龍壁在故宮東路皇極殿皇極門前,是我國惟一與原建筑一起完好保存下來的九龍壁,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七年。皇極殿是乾隆退位后頤養天年之地。傳說乾隆十分喜愛北海九龍壁,遂在皇極門前仿建了一個,供裝飾、欣賞之用。為了顯示皇極殿的宏偉氣勢,故宮九龍壁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改進,壁長29.4米,高3.5米,這樣通過增加長度和減低高度來襯托廣場的寬闊和宏偉。九龍壁上的九條龍的形象獨具特色,與另兩處九龍壁渾厚粗獷的風格不同,這里龍身纖細委婉、婀娜多姿,顯得玲瓏可愛。此外,九龍壁的須彌座為漢白玉雕琢而成,使九龍壁更加光彩照人,堪稱我國古代琉璃工藝中的珍品。
富含寓意
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九五”之制為天子之尊的重要體現。整座影壁的設計,不僅將“九龍”分置于5個空間,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各4條行龍。兩端戧脊異于其它廡殿頂,不飾走獸,以行龍直達檐角。檐下斗栱之間用九五45塊龍紋墊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蘊含多重九五之數。此外,九龍壁的壁面共用270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為了不損壞龍的頭面,分塊極為講究。只有悉心的設計,高超的技藝,才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效果。
門檻楹聯
川岳獻珍符,煙煴闡瑞;日星昭景貺,虬縵呈華。
——佚名題九龍壁東墻門
玉琯奏誠和,氣調九寓;璿樞征廣運,衡正三階。
——佚名題九龍壁西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