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幫大佬“白狼”返鄉
事件簡介
黑幫老大“白狼”返鄉,據消息稱,7月22日,黑幫老大“白狼”正式回到臺灣。
個人簡介
張安樂出生:1948年3月12日出生于江蘇南京,祖籍江西。
學歷:臺北建國中學、淡江大學歷史系畢業、歐洲研究所肆業、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韋加斯分校會計學士、信息管理學士、圣瑪莉學院心理學士、社會學學士。
經歷:竹聯幫總護法(號“白狼”)、韜略集團董事長、“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
家庭:已婚,育有三子(長子張建和因1998年與四海幫沖突身亡)。
6月29日下午,烈日當空的臺北松山機場,氣氛與平常很不一樣。
機場從里到外,六百名制服刑警重兵把守;候機室里,上百名記者早已拉開架勢;場外,“中華統一促進黨”(簡稱“統促黨”)成員上千人正搖旗吶喊。
他們都在等一個人——臺灣第一大黑幫竹聯幫創始成員、黑道上赫赫有名的“白狼”張安樂。
個人生涯
從高中起就混黑道的張安樂,1964年,加入剛成立不久的竹聯幫,而后依幫內所排之“班輩”,被取名為“白狼”。 往后幾年,張安樂參與竹聯幫各事務與戰役,成為竹聯幫總護法。在他一生之中,最受矚目的是,由他翻盤的“江南案”,影響了華人政治世界的進程。
他曾因“販毒”罪名被判處十五年有期徒刑,在美國重刑犯監獄里待了十年。1996年,張安樂在朋友召喚下前往大陸發展,次年被臺北地檢署以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被通緝,斷絕回臺之路,因而在深圳扎根經營實業,一住就是17年。在大陸,他所經營的韜略集團所生產的自行車頭盔,一度占據全球市場第一大份額,養活手下2000多名工人。甚至,他還在中國大陸成立“ 中華統一促進黨”,自任總裁。
“來了。”在霹靂小組干員團團包圍下,65歲的張安樂緩緩地走向等待的人群。睽違17年,再度踏上故鄉的土地時張安樂昂起頭,胸前的兩只大手,捧著一本薄薄的藍皮書,封面上,寫著八個大字“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
“他真的老了。”騷動的人群中,有人冒出這句話,旁人認同地點點頭。
“講好的”風波
看到閃光燈此起彼落,張安樂笑盈盈地將藍皮書舉到胸前,刻意地想讓鏡頭拍個仔細,一旁穿著防彈背心的警察伸手想將書抽走,張安樂迅速縮回,臉色微慍道:“這不是講好的嗎?”特勤警員急忙收回手,沒繼續堅持,就讓他捧著書走完全場。
“三年了,我等的就是這一刻,”重獲自由后,坐在臺北市王朝大酒店十四樓的客房里,張安樂再度拿起這本小冊子給記者拍攝,“我就是要回臺灣宣揚一國兩制,這(捧書出關的橋段)是我早就想好的。”
對統獨議題相當敏感的臺灣社會,這套招式無疑會掀起滔天巨浪。果不其然,一群媒體連續好幾天,對這句“講好的”大做文章,包括親綠的三立、民視、自由時報等媒體,長篇累牘的質疑在兩岸暗中協調之下,刻意讓張安樂回臺灣宣傳一國兩制,此行似有不可告人之處。
“臺灣是言論自由的社會,為什么不能談一國兩制?”對綠營的質疑,張安樂一笑置之:“其實這很單純,沒有那么多的陰謀。”
他強調,返臺前有兩名派來“迎接”他的刑警曾向他表示,下飛機后一定會上手銬,不過依慣例可以拿個東西擋住。張安樂不想跟別人一樣拿衣服遮掩,而是要求拿本書。兩位刑警請示了臺北刑事局后獲得同意,才會有這段“講好的”演出。
“他們大概以為是小問題,但是他們沒想到這本小書會有這么多風波。”張安樂談到這出精心安排的詭計得逞,掩不住臉上勝利的微笑。
風波過后,吃了暗虧的警方灰頭土臉,被批評得一無是處。主管警政署的臺灣“內政部長”李鴻源為此公開指出,警方在處理類似事件上“缺乏政治經驗”,顯然也對警方的一時大意有所不滿。
運作返鄉
從廣東深圳機場到臺北松山機場,距離2200百多公里,直航班機三個小時可達,但這條返鄉路,張安樂卻走了三年。
流亡大陸10多年,為什么會選在這個時機點返臺投案?張安樂直言,沒有刻意安排時機,一直就想回來,“從2010年我母親過世之后,(我)就一直在安排回臺灣的事情。”
但2010年時,張安樂想回臺灣并沒有那么容易。在過去十多年的被通緝期間,張安樂在臺戶籍、護照早已被注銷。有意回臺之后,經過一番運作,終于把新護照拿到手,但關鍵的入臺證卻遲遲辦不下來。直到今年三月,民進黨“立委”段宜康獲知后,在立法院公開質詢“內政部長”李鴻源,認為臺灣政府刻意不讓通緝犯回臺。臺灣“移民署”才火速將張安樂的入臺證辦出來。“說起來我能回來,這位不認識的段立委還要記上一大功。”張安樂說。
上手銬進監牢,對十六歲便加入竹聯幫的張安樂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但這回在臺北地檢署,限制自由的手銬,卻只戴了四個小時就解開。
“臺灣的司法的確進步,比美國還要進步。”說起其中原因,張安樂毫不遲疑地給這片他再度踏足的土地極高的評價。
說起來,張安樂所涉的司法案件,在客觀法律程序上,每一件都對他十分有利。《中國時報》六月底的一篇新聞就指出,張安樂所觸犯的《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是在1996年2月其離臺一個月后才公布實施,依據不溯及既往的法律原則,以及他長期滯留海外,缺乏組織犯罪的實際證據,理應不成立追訴。
同文指出,檢方當年指控張安樂所涉及的兩件恐嚇取財罪——名噪一時的“榮福案”和“英泉案”,追根究底也缺乏事實證據,加上早已超過12年的法定追訴期,也不應再有任何司法上的問題。
而6月29日回臺當天,張安樂進入到臺北地檢署后,上述預測果然都命中。張安樂當庭陳述,先前他在美國坐牢近十年,早就與竹聯幫眾毫無往來,而恐嚇取財部分,檢方也當庭告知已逾追訴權時效,不再追訴,最后裁定以臺幣100萬元交保候傳(取保候審)。
推銷一國兩制
當晚六時,張安樂的二兒子張瑋捧著一百萬元現金走進地檢署,換得老爸在眾人簇擁下,風風光光走出大門,一行人立刻前往王朝酒店,接受“統促黨”早就設好的晚宴招待。
“我刻意高調回來,就是為了要宣揚一國兩制!”在酒店席開六桌,張安樂開開心心喝了一晚洗塵酒,次日一早就馬不停蹄地上電視受訪。
雖然頂著兩個美國知名學府的學歷,天資聰穎、喜好讀書的張安樂算得上是學富五車,卻也難敵長期職業訓練的眾名嘴圍剿,“坦白說,第一天表現比較好,后來幾天精神比較差。”張安樂對自己上電視的表現不甚滿意。
現場直播的三立《前進新臺灣》政論節目組,刻意請來了臺南市議員王定宇,與張安樂相隔而坐。王定宇曾策劃民眾包圍來臺訪問的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并導致張被推倒,成了年度大新聞。
“昨天你帶了約一百人在攝影棚外面等,不知道是什么用意,今天算是有進步,人數沒那么多了……”王定宇在節目上強作鎮定,與張安樂針鋒相對。張安樂搖搖手:“那些都是關心我的好朋友,他們只是陪我來,沒有惡意。”
鏡頭前的張安樂氣定神閑,多數時間雙手交叉斜靠在椅背上,只在眾名嘴搶話之間,插空隙反駁對方;以一對六的安排,或許可以凸顯三立電視臺的立場有所偏頗,但在幫眾與觀眾的眼里看來,張安樂“黑道英雄”的形象,無疑又被拱到更高的地位。
“這正是我們黨總裁(指張安樂)所要的,要強力推銷一國兩制的理念,”一名“統促黨”的成員指出,張安樂是個有想法、有謀略的人,“他是重情重義的大哥,跟著他走不會錯。”
就在張安樂要回臺的前一天,《聯合報》在社會版頭條,大喇喇地寫上“重整竹聯”四個大字,仿佛宣示黑道的一切就將要東山再起。對這個大家都會放在心里的臆測,張安樂直搖頭,連說了好幾個“不可能”。
“如果我今天是為了重整竹聯幫,那我應該是偷偷摸摸地回來,不要讓警察知道才對呀,”張安樂往前傾了傾身子,想加強他的說服力,“我是為了宣揚我的政治理念才回來的,竹聯幫的兄弟大家都過得好好的,哪需要我來重整?”
張安樂說得十分堅決。然而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2004年當張安樂隔海指揮創辦“中華統一促進黨”時,一群竹聯幫的兄弟便在海峽這頭,自發參與了這項活動,還一口氣成立了75個黨支部,成員最多時曾高達3萬黨員,一時蔚為奇觀,讓自任總裁的張安樂頗為自豪。
為了歡迎黨總裁的這趟返鄉之行,“統促黨”主席張馥堂號召全臺黨部全力動員,從中南部開來六輛游覽車,6月30日在王朝酒店召開“全黨代表座談會”,300人排排坐,聆聽總裁的訓示,晚上更席開30多桌,包括前“立委”林正杰、前新聞局官員郭冠英、“全民最大黨”主席許榮淑、知名政論家張友驊等人都是座上賓,場面十分熱鬧。
在致詞時,張安樂對“黨員同志”三令五申:“我們要做一個公益型的政黨,要宣揚我們的理念,以前有兄弟可以相互照顧,到處去要工程,但現在我們不可以這樣做……”這番要黑道兄弟改過向善的說詞,確實與其他政黨常用的辭令大異其趣。
“談判籌碼正在流失”
為了宣揚一國兩制,連續幾天來張安樂對這套論述不知道說了多少次:“臺獨是不負責任的說法,中國大陸絕對不會接受,民進黨人說要靠美國,要跟大陸打一仗,這說法行得通嗎?”
熟讀歷史的張安樂用不著翻書,屈指便能細數美國在世界各地掀起的戰爭,“從國共戰爭、韓戰、越戰,美國在亞洲參與的戰爭,哪一次不是半途跑掉?”他直說,美國是靠不住的老大,臺灣不能憑恃美國來打獨立戰爭,“中國和美國兩股勢力對抗,戰場在臺灣,再怎么說都不是臺灣人民之福。”
“從歷史的軌跡來看,兩岸統一是必然,現實是臺灣海峽的屏障愈來愈不夠了,不要再談什么不統不獨不武了,”他的手勢隨著聲調也愈來愈大,“大陸一直在成長壯大,對臺灣來說,時間不站在我們這一方,談判的籌碼正在快速流失,對臺灣愈來愈不利。”
在這本自己撰寫的小冊子里,張安樂提到,未來臺灣與大陸統一之后,將可以保有自己的軍事武力,有獨立的司法終審權,民眾生活的形態不會有所改變,中國將會為臺灣撐起國際外交的一片天,而且中國的十三億人口市場將會向臺灣毫無保留地開放。
張安樂如臺辦官員的口吻說道,鄧小平所提的一國兩制,在這些年的討論中愈顯得這番創意的真知灼見,“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下,什么都可以談,國旗、國號、國歌,都可以談。”
至于該如何落實,讓兩岸得以展開談判,張安樂往后躺進椅背,嘆了口氣:“這就是我回臺灣的目的,政治認同是一半熱情、一半理性,我要用宗教的精神與熱情,宣揚這個理念,讓過半的民眾認同一國兩制的想法。”
張安樂的混幫派的經驗,在此時竟也能接上軌:“以前我混幫派的經驗,兩幫相斗,若要和解,一定要各退一步,才有機會。要是有一幫一直成長,最后壯大到他可以一口吃掉另一幫,那你就沒有談判的機會了,兩岸若用武力統一,之后一定是軍政府管制。”
最后,他輕啜一口熱茶,悠悠吐出:“那臺灣人就什么都沒有了,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