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延友
個人簡介
易延友,男,1973年出生,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英國華威大學法學碩士,2002年,獲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后任職于清華大學法學院,擔任法學院證據法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中心主任。2013年7月16日,易延友用微博替李天一律師辯護時表示,強奸陪酒女也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此言一出,立即引來網友熱議。
個人學歷
1992-1996,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法學學士;
1996-1999,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碩士;
2001-2002,英國華威大學法學碩士;
1999-2002,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法學博士。
學術成果
著作
1. 《刑事訴訟法(第四版)》(法學階梯),法律出版社,2013年。
2. 《刑事訴訟法精義》(法學名師講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3. 《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英文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美國海馬出版社,2012年。
4. 《中國刑訴與中國社會》,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5. 《證據法的體系與精神》,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6. 《刑事訴訟法(第三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8年。
7. 《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8. 《刑事訴訟法(第二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4年。
9. 《刑事訴訟法(第一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3年。
10.《沉默的自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論文
1. 《刑事強制措施的體系及完善》,《法學研究》,2012年第3期。
2. 《論無罪推定的涵義與刑事訴訟法的完善》,《政法論壇》,2012年第1期
3. 《論最佳證據規則》,《比較法研究》,2011年第6期。
4. 《公民憲法權利的刑事程序保護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美國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為中心展開》,《清華法學》,2011年第4期。
5. 《證人出庭與刑事被告人對質權的保障》,《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6 《對抗式刑事訴訟的形成與特色——兼論我國刑事司法中的對抗制改革》,《清華法學》,2010年第2期。
7. 《眼球對眼球的權利——對質權研究》,《比較法研究》2010年第1期。
隨筆
1. 《檢察官客觀義務需要理論與實踐支撐》,《檢察日報》,2009年9月23日。
2. 《日本陪審團的恢復及對中國的啟示》,《南方周末》,2009年7月。
3. 《官位與資源讓學者們馬失前蹄》,《法制日報》,2009年6月24日。
4. 《重典治亂與司法能動主義無關》,《法制日報》,2009年8月31日。
5. 《法院判決應當經得起法律的推敲——英文字母入姓名不符合我國法律》,《法制日報》,2009年3月4日。
6. 《量刑辯論程序理應推廣和完善》,《法制日報》,2009年6月。
7. 《我國暫不宜設立藐視法庭罪》,《法制日報》,2009年1月22日。
8. 《保障眼球對眼球的權利》,《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7日。[2]
9.《律師應當為何而戰》,《中國律師》,2008年。
10.《附帶民事訴訟與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檢察日報》,2006年5月18日。
11.《法院判案何須請示》,《南方周末》,2004年5月27日。
12.《人民法院整體回避于法有據——評法官謀殺院長案》,搜狐評論,2003年10月13日。
13.《我們能被關押多久》,《南方周末》,1999年11月2日。
14.《“可不知論”與“不可不知論”》,《南方周末》,1998年12月18日。
15.《法院如何給說法》,《南方周末》,1998年9月25日。
16.《法官應代表哪家的利益》,《南方周末》,1998年6月26日。
17.《毒樹之根豈可不挖》,《南方周末》,1998年6月5日。
巖松批易
7月16日,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中心主任易延友通過微博為李天一案的辯護律師進行辯護,其中一句“強奸陪酒女危害小”引起熱議。17日晚播出的央視《新聞1+1》節目中,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批駁了易教授的不當言論,稱“微博140字讓知識分子不再深度思考”,并指出其“違反常識、突破底線、冒犯公眾”。
節目中,白巖松直截了當得送給清華教授易延友12個字“違反常識、突破底線、冒犯公眾”,白巖松指出,1、法律前人人平等,易的說法違反常識;2、法律是最低道德底線,法律并沒對身份做界定,他的說法突破底線;3、最要命的是冒犯公眾,冒犯公眾比虛假新聞傷害更嚴重。知識分子應該管好自己的嘴。不管生活在怎樣的時代,知識分子都應以愛做最大的底色。永遠對現實提出建設性意見,不被利益所綁架,做一個正方向的推動者。做啄木鳥,通過找出樹上的蟲子,去維護整個森林的健康,而不是喜鵲,天天說好話,于森林健康卻無益。
微博道歉
【致歉聲明】本人昨日微博言論確實欠妥,對由此引起的消極影響深感不安,特向各方致歉!
易延友此前學術和社會聲譽良好,被評價為是“致力于推動法治社會”的學者,但前天微博發表前述言論后,包括其朋友在內的多名法學界人士都表示驚詫。記者多次與易延友聯系,他均未答應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