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城市限購
事件起因
八城市限購,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上周在月度信息通報會上表示,目前在北京等地采取的汽車限購政策有進一步擴大八城市限購的趨勢。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目前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莊、重慶、青島、武漢八個城市均存在實施限購的可能。
事件發展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7月15日,是一汽建廠60周年的紀念日,也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整整走過60年。當年毛主席一句“什么時候才能坐上我們自己的小轎車呢?”的期盼,點燃了中國人的汽車夢。不過,時至今日,當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的時候。談起汽車,卻已經不完全是快樂的話題了,比如:空氣污染,城市擁堵,買的起車,也用得起車,卻要先參加搖號或車牌拍賣等各種限購制約。
7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上半年產銷數據發布會上透露:在幾個一線城市實施限購政策后,未來可能將有八個城市——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莊、重慶、青島、武漢也會實施汽車限購措施。中汽協對此表示堅決反對!交通擁堵的問題,說到底,是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之間的矛盾。限購,已經成為了大家公認解決這一矛盾最現實的辦法了嗎?而具體到被中汽協點名的這8大城市,限購是否真的已經箭在弦上了呢?
石家莊
近年來,石家莊機動車增長迅猛,對空氣質量造成影響,城市交通也日趨擁堵,市民對此抱怨連連。
市民:堵,太堵了。
市民:堵,走二環,二環堵,橋上堵,橋上堵了和下邊還不一樣,橋下不能拐彎,早上起來上班如果我要是不堵車的話15分鐘,堵的話,我開車我得40分鐘。早上起來多耽誤事啊。
市民:堵呀,現在都不分時段了,周六周日也堵的很,向下午三四點鐘路上一樣堵。
6月18日石家莊市提出了《控制市區機動車保有量的初步建議方案》。按照這一方案,石家莊將從2013年起限制家庭購買第三輛個人用小客車,并將從2015年起實行小客車指標搖號配制,這是石家莊首次傳出汽車限購的消息,這一方案中明確提出石家莊機動車保有量到2013年底控制在190萬輛以內,到2015年底控制在210萬輛以內,到2017年底控制在230萬以內。
自2013年開始石家莊市每年新增機動車控制在10萬輛以內,自2015年起每年小客車增量配額為9萬輛,按照每月7500輛進行配制,消息一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隨后石家莊市政府發布公告稱,該方案尚處于論證階段,方案的實施還需要充分論證和廣泛聽政。對于車輛限購政策,絕大部分接受采訪的市民并不樂觀,認為這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只有少數市民表示限購或者能夠緩解石家莊目前的交通擁堵問題。
武漢
對于汽車限購令,武漢市民怎么看。在隨即采訪中,多數市民投入了贊成票。
記者:您對于這個限購令是支持的態度還是不支持啊?
市民:支持,這么做也挺好的,如果不必要買的話也可以不用買。綠色出行嘛。
市民:我覺得還算合理,因為畢竟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汽車不限購,會導致整個公共交通的癱瘓。
這已經不是武漢市第一次被傳將實行汽車限購政策,記者在公開報道中看到2012年5月在武漢召開的第四屆大城市交通高層論壇上,專家呼吁避免小汽車盲目擴張和無序使用,而武漢交管部門則回應,并沒有限購小汽車的設想。今年2月更有消息稱,武漢市有關部門已經制定出限購方案,將責機啟動,具體的限購方案可能是搖號與號牌拍賣相結合的模式。那么此次限購傳言是否會做實,武漢市交管局新聞發言人表示并不知情。
新聞發言人:我們沒有這個計劃,這不是我局制定的事,這是市政府的事。
對于武漢的交通狀況,市民滿意嗎?記者進行了隨機采訪。
記者:你覺得武漢的交通怎么樣?
市民:反正是天天堵,沒有一天不堵。
市民:交通系統的建設方面不太好,比如在三環以內,地上交通經常會出現堵車。
武漢市究竟會不會實行汽車限購政策,如今仍然撲朔迷離,許多市民則表示,交通擁堵問題并非一紙限購令就能徹底解決,關鍵還在于城市交通系統的完善和城市規劃更加合理。
市民:首當其沖的是先改善交通系統,多建一點立交橋,再就是在十字路口,通過智能控制的紅綠燈,及時了解路面上的車輛行駛狀況,然后決定十字路口紅綠燈的轉向。
杭州
到今年6月底,杭州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04萬輛,平均每三人就有一輛車,是國內人均汽車擁有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今年1至6月,杭州老城區新增汽車8萬輛左右,受到限牌傳聞影響,杭州車室上半年同比多賣了兩萬輛汽車。滾滾車流給杭州交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早晚高峰期間,包括公交車在內的汽車平均時速已經只有不到二十公里,上下班路上的市民常常叫苦不迭。不過,即使堵成這樣,談到限購的傳聞還是有許多的市民表示了反對。
市民:為什么非要限購?全世界的各個大城市都對城市的交通管理采取了很多非常好的做法,采用限購是最愚蠢、最笨、最簡單的辦法。
限購傳聞沸沸揚揚,針對市民的議論記者咨詢了杭州市公安交通警察局副局長,他表示杭州暫時還不會出臺限購政策。盡管杭州交管局的副局長認為實施限購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今年6月1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就《浙江省城市交通管理若干規定(草案)》舉行公開聽證,其中提到,城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為保障城市交通暢通,根據城市交通狀況和建設預期等因素,可以根據權限對小汽車等車輛采取限行、限停、提高停車收費、新增牌照額度控制等具體措施。也就是說,真要限,法理依據是正在準備當中的。
天津
比起這些做出了明確回應的城市,調查當中記者注意到,青島、天津基本是未置可否或者不做回應:
針對中汽協稱天津可能采取機動車限牌限購的消息,記者專門致電相關部門,但截至發稿時仍沒有收到正式回復。不過據知情人透露,目前還沒有接著類似政策即將實施的消息。去年天津新增機動車輛27.38萬輛,其中至少70%為私家車,截至到今年1月份數據,天津共有車輛為2394475輛,這一數字遠遠低于北京和上海,供需矛盾并不突出,很多市民表示目前天津的道路通行狀況仍處于可接受的范圍內。
據了解即將實施限購的說法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流傳開來,由于有關部門一直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為以防萬一,確實有部分市民提前購買了私家車,更有少數市民通過各種手段申領了超車自己需求的汽車牌照,以被不時之需。但根據交管部門統計,近兩年,機動車牌申請數量一直處于較為平穩的狀態,幾乎沒有出現爆炸性增長,百姓正常生活也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市民坦言購買大量的牌照沒有必要。
市民:家庭夠用就行了,沒有必要那樣囤積。
針對可能實施機動車限牌限購政策,市民的觀點不盡相同。但很多市民表示,限牌限購并不是治理道路擁堵唯一出路。
市民:我個人的觀點是完全不同意,對于買不買政府不要過多的干預。買不買是一種市場行為,管的越多,后果就會越亂。
青島
據青島市車管所統計,截至6月底,青島機動車保有量約為184.5萬輛,其中私家車約為114.8萬輛,記者隨即采訪了一些車主,提起道路交通狀況,開口就是一個堵字,尤其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
市民:青島市現在已經很堵了,上班的時候到單位都要將近一個多小時。
市民:堵,非常厲害,因為亂停車。
市民:8點以后太堵了。
近日,中汽協稱,青島可能成為汽車限購的城市,這樣的言論就像馬蜂窩一樣,青島相關職能部門都不敢觸碰,更不愿回應,青島交通委一位負責人認為,汽車限購不在其職責范圍之內。
青島交通委負責人:汽車限購這事不歸交通委管。
深
在中汽協發布消息后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7月11日下午5時20分在其官方微博直接回應表示,按照2012年市政府發布的《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書》,深圳目前沒有限購計劃。而為了讓回應更加有說服力,在第一條回應微博發出后幾分鐘,市交委還澄清未接到有記者關于限購的采訪或咨詢,“不排除限購可能”的說法報道不實。而且這種傳聞也不是第一次被傳出,去年9月份就有傳聞說深圳限購,最終警方介入調查,是有人在造謠,傳謠者是四名汽車銷售公司的工作人員。四人最終被刑事拘留。
成都
成都新一輪區尾號限行從7月1日開始,政府明確回應了限購的傳言,在兩年之內,成都不會推出限購令。截止到去年年底,成都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300多萬輛,僅次于北京,排在全國第二位,交通壓力極大,在這個情況下,成都一方面加大力度建設,另一方面采取了區域尾號限行的措施。從去年開始到今年7月1日,成都市實施區域尾號限行已經一年。同時成都市政府還推出了很多的優惠舉措。比如公共交通優惠,早上5至7時刷卡乘坐市中心公交車一律免費,還開通了近20多條社區公交,只要刷卡全天候24小時免費換車等?,F在成都已經開通了兩條地鐵線路,還有數條地鐵線路在建設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以及道路基礎設施,是目前成都緩堵的重要方法。
重慶
重慶市發改委人士昨天表示,重慶不會實行限購令,因為當前重慶的經濟發展需要汽車消費拉動,而且與北京上海廣州相比,重慶的汽車保有量還有較大的增加空間,同時重慶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未來城市范圍還會拓展的更廣,能夠容納汽車數量的增長。
專家觀點
中汽協表示反對8大城市可能跟進限購,這里面當然有利益訴求,因為限購會帶來汽車銷售量的下降,但是,他們也很明確的指出限購對治堵,效果并不好,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
師建華:限購政策可以控制保有量的快速增長,但是對路上行使車輛的總量的控制起不到更多的作用,同時也不能改變出行習慣,改變不了目前國內城市車輛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這僅是地方政府懶政思維的體現。我們認為借鑒發達國家多采用經濟手段治理交通擁堵的經驗,并對限行措施進行優化。提高公共交通出行便利性,增加電動公交車數量,完善道路網絡,推進智能交通建設。
到底怎么治堵才管用?北京工業大學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陳艷艷認為:
陳艷艷:限購對于抑制機動車快速增長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擁有小汽車和使用小汽車兩個環節都應該抓,同時進行控制,就能夠起到比較好的作用。括國際上也有采取限購措施的國家,新加坡對于小汽車的擁有就始終保持著比較嚴格的車牌拍賣制度。有不有和用不用得循序漸進同時搭配組合使用。
從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的角度,這汽車限購到底能不能限,又應該怎么限?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楊偉東認為:
楊偉東:這恰恰是拷問這個決策者,這種方法是不是最好。因為限購會涉及到各方利益,決策過程中是需要經過充分論證的。這樣的決策過程本身就應當公開,決策的過程比決策的結果更重要,為什么決策者會得出這個結論,理由是什么?是不是充分聽取了各方意見?我覺得這個更重要。需要拷問決策的時候,得說出限購結論的理由何在?是否分析了各種替代的方法,過程當中是否充分的征詢了相關利益方的意見?只有把實質的理由和決策過程本身結合起來,才能夠得出能不能限,怎么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