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北
簡介
雙流北,位于九江街道的成新蒲與繞城高速相交的江安立交,這也是雙流北出口。雙流北,是在雙流縣北。雙流縣,位于巴蜀盆地中成都平原腹地,三面環繞成都,縣城距成都市區10公里,幅員面積1029平方公里,轄5個街道19個鎮,9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東升街道。2012年全國百強縣排名第18位。為我國四大國際航空港之一。流域屬岷江水系,有金馬河、府河、江安河、楊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2℃,降雨921毫米。
歷史記載
雙流歷史悠久,古稱廣都。古蜀國王蠶叢、杜宇、開明氏等曾先后以廣都瞿上、樊鄉為國都。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為蜀侯,以陳壯為相,以張若為蜀國守。雙流地屬蜀郡。[2]
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廣都縣,屬蜀郡。王莽時(9年),廣都縣更名為就都亭。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復名廣都縣。
蜀漢時期,廣都縣隸屬關系不變。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寧蜀郡(僑郡),廣都縣改屬寧蜀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廢寧蜀郡,廣都縣仍屬蜀郡。
隋仁壽元年(601年),避煬帝楊廣諱,借左思《蜀都賦》中“帶二江之雙流”語,改稱雙流,屬蜀郡。
唐龍朔三年(663年),析雙流縣復置廣都縣,同屬成都府。
北宋時期,雙流縣、廣都縣仍屬成都府。熙寧五年(1072年),廢陵州,以貴平、籍縣為鎮,劃入廣都縣。南宋時期,隸屬關系不變。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廢廣都縣入雙流縣。至元十二年(1275年),雙流縣屬成都路錄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隸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四川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雙流縣建制并入華陽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隸屬關系不變。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雙流縣曾一度屬“大西”。
清康熙六年(1667年),雙流縣并入新津縣(曾一度用名“新雙縣”)。雍正八年(1730年),復置雙流縣,屬成都府。
民國3年(1914),屬西川道。民國18年(1929)直屬四川省轄。民國24年(1935)屬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區,直至解放。
解放初,析四川省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區并設行署。雙流縣屬川西區行署溫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省制,設專員公署,雙流縣屬四川省溫江專員公署。1959年雙流縣曾一度與華陽縣合署辦公。同年7月,撤銷雙流縣建制并入溫江縣。1962年復置縣,隸屬關系不變。
1965年,撤銷華陽縣建制,將華陽縣管轄的鄉區部分 并入雙流縣。(注:在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時,華陽縣、成都縣的城區部分 被合并為成都市)。1976年,仁壽縣籍田區 劃入雙流縣。同年,雙流縣劃歸成都市管轄。至今未變。
社會事業
雙流縣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9.8%,成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順利通過成都市“兩基”復查驗收。高中普及率91.8%。群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各類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兩網一改”全面完成。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面達65.2%。發放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1318戶、79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11‰。有效治理各類污染,完成“創模”各項目標。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效顯著。新增市級以上文明單位9個。
實施13所農村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爭創全國區域教育發展特色示范縣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省級衛生縣城復查驗收合格。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8.3%。在全市率先建立鎮級公共衛生所,以霍亂為主的各類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群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成為“全國文化先進縣”。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9%,再次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規范化服務型政府建設】縣政務服務中心建成運行,辦結各類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14175件,法定期限內辦結率100%。選調106名大學生到村(居)委會工作。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代理服務和網上預審工作穩步推進。大力實施“3633”工程,積極開展“十百千萬”活動,公務員隊伍素質不斷提高,爭創一流投資軟環境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農牧“110”服務】雙流縣在全市率先組建“農牧110”并開通求助熱線85826110,“農牧110”由64名農牧專業技術人才組成,分成縣、片區和鎮站三個層次,為農戶、農業業主、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協會提供服務。
【全國短道汽車拉力錦標賽雙流站】12月10日—11日,雙流縣成功承辦中國西部首次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汽車拉力錦標賽——2005全國短道汽車拉力錦標賽決賽(雙流站)。
【人民生活】雙流縣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全縣在崗職工人均工資收入分別增長12.1%、14.7%。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04.5億元,增長17%。減輕農民負擔1704萬元。村村通客運面達98.3%。寬裕型小康村達4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恩格爾系數降低1.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23m2、37 m2,城鎮人均綠地8.8m2,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社會保障】雙流縣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年機關事業單位1.3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企業離退休人員100%實現社會化管理。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16.49萬人。新增城鎮、農村低保人員1702人、6559人,城鎮人均月補差55元、農村人均年補差200.17元。勞動監察得到加強,依法追回拖欠民工工資1451萬元。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雙流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科技教育
高等教育
四川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西南民族大學等高校5所。
中小學校
中小學230所,其中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雙流中學、雙流棠湖中學),華陽中學、中和中學等省重點學校3所。
2007年高考四川省理科狀元出自雙流中學,這是雙流教育史上所沒有的,雙流中學給雙流縣教育留下了隆重的一筆。
最新新聞
雙流北進出口積水無法通行 黃龍溪水位達到封航
記者剛剛從雙流縣交通運輸局官方微博了解到,因昨日以來持續暴雨,江安河段水位暴漲,位于九江街道的成新蒲與繞城高速相交的江安立交(雙流北進出口)雨水無法正常排入江安河,導致該立交處積水已達80厘米,車輛已無法通行。連夜以來,雙流縣委、縣政府正組織各方力量全力搶險。為確保行車安全,敬請廣大駕車市民繞行。
因為持續降雨,黃龍溪水位達到封航,雙流縣地方海事處已到黃龍溪督促華龍公司將船舶移至安全水域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