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棱鏡門
事件簡介
發端于今年年初、后被冠以“360棱鏡門”的一場風波,昨天再度升級。針對《每日經濟新聞》當天發表的多篇有關360公司的報道,360公司發布聲明,稱報道“虛構事實”,損害了公司的商譽,將對該報社追加起訴。
相關信息
每經昨日再曝360“棱鏡門”
昨天,《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每經”)發表《奇虎360棱鏡門》系列文章,稱“360竊取用戶隱私”。在《360上傳證券期貨用戶名密碼 券商驚慌自衛》一文中,每經的報道稱“360涉嫌竊取國內安全級別極高的證券金融行業用戶隱私”。
報道引用一段“絕密視頻”,稱通過360服務器外泄數據而意外“進入”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系統,進而獲得用戶期貨交易等相關隱私信息等等。這樣的絕密消息背后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360反應
對虛假報道的起訴
針對《每日經濟新聞》的上述報道,360公司昨天發表聲明稱,這是繼2月26日《每日經濟新聞》炮制所謂“360黑匣子”系列文章,誣稱“360竊取用戶隱私”之后,再次操弄同樣的手法,虛構事實,惡意歪曲,再次損害了360的聲譽。針對每經的本次虛假報道,360將追加對該報社的起訴。
360聲明稱,本次每經再次制造虛假報道,再次嚴重侵犯了360的名譽權,360將對每經進行追訴,并將追究任何轉載該虛假報道的媒體的法律責任。“作為一家大眾財經媒體,挑戰專業、權威的國內外測評機構的評測結果,僅僅根據道聽途說和引用匿名人士、故意不表明競爭公司身份的所謂專家的觀點,沒有其他權威專業機構的的扎實證據,公信力何在?”
事件回溯
從“黑匣子”到“棱鏡門”
今年2月26日,360認為《每日經濟新聞》用近5個整版的篇幅,曝光360公司及產品存在侵犯用戶隱私等問題。
2月27日,360就此正式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請求法院判定《每日經濟新聞》商業詆毀,停止侵權并公開賠禮道歉,同時賠償360公司經濟損失5000萬元。3月4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就此訴訟立案,4月12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將該案轉至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審理。
3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回應稱,聲明報道真實客觀,有完整證據鏈支撐,對于360利用彈窗、網站專題等方式發布大量誹謗性言論的行為,《每日經濟新聞》將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起訴奇虎360公司。
事件對質
針對《每日經濟新聞》昨日發表的《360棱鏡門》等文章,360稱之為“不實報道”,并對其提出的質疑逐條進行回應。
回應稱:
一、360并未上傳證券期貨用戶密碼,360對此種現象早有說明和澄清。
二、關于360全線產品被蘋果下架的事件:1、通過我們與蘋果公司溝通的情況來看,360產品下架原因是360手機衛士企業版進行測試與蘋果相應規則沖突所導致。2、由于蘋果公司禁止360等安全廠商調用蘋果手機的私有程序接口,因此包括360手機衛士在內的手機安全軟件不能攔截騷擾電話和垃圾短信,而這是廣大中國的蘋果用戶非常希望360手機衛士實現的功能。為此,360開發了手機衛士企業版,希望為中國境內企業用戶提供“騷擾電話攔截”和“來電歸屬地顯示”等功能。該版的手機衛士與蘋果公司的相關規則有沖突。
三、《每經》報道質疑AV-Test等四大評測機構,認為在對360產品的評測時涉嫌造假。這不僅損害了國內外第三方評測機構的聲譽,更是對信息安全整體產業的規范性和權威性帶來損害和挑戰。
事件評論
爭論最好通過第三方裁決
不管是谷歌、Facebook還是百度、360,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因為互聯網本身還無法明晰很多界限,法律法規都無法確定,很多事情也不適宜現在確定。這方面爭議最好通過行業協會、政府主管部門、法律機構等部門解決,企業缺乏公信力,不宜自己當裁判。
如果從產業高度看,此次“360”的報道本質上是一場打破現有格局與維護現有格局的劇烈較量,一場挑戰與反挑戰、壟斷與反壟斷、創新與反創新、顛覆與反顛覆的兩大陣營之戰,各種超乎想象的事件隨時都會冒出,熱鬧非凡,直到戰爭分出最終勝負才可能平息。
――方興東(互聯網實驗室負責人)
這場爭論或對網民有益
在日益開放的網絡時代,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輿論上一招取勝,雙方的持續爭辯會讓真相逐漸顯現。
圍繞網絡安全事件的紛爭和訴訟,可能也會帶給大眾網絡安全方面的科普教育,提高他們的自我防衛意識,想在網絡安全領域渾水摸魚的企業將會越來越失去用戶的信任。在這個意義上,這場“戰斗”對于廣大不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用戶來說,或許是有益的。
――吳伯凡(《21世紀商業評論》發行人)
探討網絡空間的隱私權
更有意義
從技術角度看,掌握個人隱私向來是瀏覽器廠商和搜索引擎廠商的所謂“原罪”問題,“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也向來是業界與大眾的關注所在。媒體當然有權力對不良廠商的相關行為進行曝光,但證據鏈的可靠也很重要。此事討論很有意義,但如果形成一家企業與一家媒體的對決,則可能會影響討論的影響力。假如能在此基礎上,更多媒體與企業一起來探討網絡空間的隱私權及其相應的規制問題,將會更有意義。
――曾淳(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
新聞報道
360“棱鏡門”:互聯網信息安全“問題樣本”
多年以來,人們都愿意以“壞孩子”來形容360。這既有貶義,覺得360作為一個企業公民,許多言行多少有點異于常人;但也有褒的一面,認為它在業內扮演的“壞孩子”角色所催生的鯰魚效應,會讓整個行業更具活力。
自2月26日本報刊登專題報道《360黑匣子之謎——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以來,有關“360安全,是否安全”的談論已成為一個爭議性的話題。
如果說這組報道主要是從互聯網專業的領域來解讀360安全產品的“不安全問題”的話,那么,今天我們將以具體個案從企業的社會屬性來解剖,看360的所作所為究竟是否符合“企業公民”的最基本要求。
在文中披露的個例中,2010年視頻故事說明,360涉嫌非法收集用戶機密信息——某證券期貨賬戶密碼,并由于保護不當,造成用戶的資金數據、各項期貨操作數據被曝光。作為受害者的期貨操作當事人,在此之前毫不知情。這暴露出360在用戶隱私信息獲取方面,已經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線。
到目前為止,外人無法知道360為何未經用戶同意而擅自收集用戶隱私數據。或許,海量的用戶隱私數據可幫它最方便、最快捷地挖掘出商業價值,開發出相關產品,甚至可以比用戶更了解用戶。但是,這種投機模式就像一場亡命的賭博,贏了市場份額,卻輸掉了一個企業的“良心”。
“蘋果上架”與“蘋果下架”事件,更揭示了360和蘋果之間富有戲劇性的博弈過程,這也是360瘋狂投機模式與國外網絡規則的一場真實較量。不管蘋果為何下架360,360完全可以選擇正面交涉、遵從蘋果規則整改,或訴諸法律等規則內的應對措施,但是,360卻試圖走一條令人瞠目的逆襲道路:抓住蘋果AppStore規則漏洞,通過旗下一個馬甲公司重新上傳360應用。但它沒料到,蘋果快速反擊,令其顏面掃地。
在各種機構評測中,360涉嫌通過一些“非正常”手段,獲得相關產品安全認證,而且與評測機構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關系,將其投機取巧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正是這樣,它用來自證安全和清白的各類產品安全認證證書,也被拉下了“神壇”。
360敢這樣做,原因是人們對網絡安全的認識還普遍偏低,同時也說明整個社會對360這類企業的基本監督的缺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360所謂的創新模式,充滿了濃重的功利和投機色彩。作為企業公民,它的一些行為,已給廣大用戶甚至整個社會帶來了一種焦慮與不安。更大的隱患在于,它就像一把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劍,不知什么時候就會刺中你。
昨日,記者向360董事長周鴻祎發去采訪短信,他回復稱,“360和每經的訴訟案件已經進入法律程序,作為當事雙方,在訴訟結果出來之前,我不認為我們可以中立客觀地交流涉案的內容,你所感興趣的內容,我們已經多次回答了其他媒體的采訪,請您關注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