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后遺癥
事件描述
據統計,中國每年疫苗預防接種達10億劑次。這是個驚人的數字,即使按照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公布的疫苗不良反應概率是百萬分之一到二,那也意味著每年要有超過1000個孩子患上各種疫苗后遺癥,留下終身殘疾。
相關信息
疫苗“后遺癥”不可等閑視之
我們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飛船升空,蛟龍潛海,頂尖奢侈品國人購買力上升率第一,眾多強勁的經濟數據背后,全球最大的疫苗消費國卻有著“一直沿用30年前的生產技術”的疫苗技術落后、疫苗傷害巨大的嚴酷現實。
眾所周知,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常用手段,對控制疫情爆發、流行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疫苗本身又是高風險的生物制品,如何確保其科學療效,又降低其負面作用,疫苗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一直備受很多國家和政府的重視。
然而,部分國產疫苗質量不達標,監管部門缺少對這些疫苗大規模上市后的系統評價、有些疫苗質量在大規模人群使用中完全達不到質量標準,就是我國疫苗使用的現狀。我國開發的品種大多為單價疫苗、減毒活疫苗等傳統疫苗品種,在產能和關鍵技術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很多疫苗還在使用30年前甚至六十年代的技術,免疫學領域留不住的人才與數十年不更新的技術成為疫苗質量難以提升的瓶頸,政府采購價規定的成本的阻礙、疫苗生產廠家的壟斷經營,缺乏競爭的市場、冷鏈運輸保存環節的隱患……諸多因素導致疫苗安全的憂慮日益加深。
作為最大的疫苗消費國,疫苗供不應求,更使得沒有創新動力和責任意識。即便疫苗不良反應概率是百萬分之一到二,對于龐大的人口基數而言,每年要有超過1000個孩子患上各種疫苗后遺癥。這個數據不容小覷,因為小概率事件轉化到個人身上就是畢生的災難。很多活蹦亂跳、滿懷憧憬的孩子們因為打疫苗而留下終身殘疾,疫苗不但沒有給他們帶來如期的健康,反而使其人生和家庭跌入絕望的低谷。而漫長、艱難的鑒定維權之路更令其雪上加霜。。“毒苗”之害,可謂深矣。 盡管沒有一個國家能保證疫苗百分之百地安全,但盡自己最大努力保證疫苗安全當是相關部門的最大責任。
胡適先生曾言: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首要的一件事就是看他們怎樣對待孩子。換言之,一個國家對待孩子的態度,決定一個民族的未來。如果說孩子身體受損是疫苗后遺癥之病理反應的話,最大的疫苗消費國與落后的疫苗質量之差就是危及未來的“后遺癥”。關注疫苗安全、提高疫苗質量、改革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加快疫苗傷害立法、立法完善的救助補償機制、對公共人群的免疫傷害進行國家賠償,這是當下免疫領域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公共管理部門應該立即行動,主動擔起這個責任來,不要讓“毒苗”對孩子的傷害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