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月亮
超級月亮簡介
超級月亮(Supermoon)是指月亮距離地球近距離的狀態,2011年3月19日,月球到達19年來距離地球最近位置,它與地球的距離僅有35萬多公里,從地球上觀看,月球比遠地點時面積增大14%,亮度增加30%,號稱“超級月亮”。2012年的“超級月亮”于5月6日晚現身夜空。2013年6月23日晚19時12分,月球與地球相距356991千米,月亮視直徑角距為33.47分,堪稱“2013年最大超級月亮”
概念
所謂超級月亮,在天文學研究中并沒有這個詞語,這是由西方占星師首先提出來的。通俗地說是指月球距離地球較近距離的狀態,指出現在“近地點”附近的滿月。“超級月亮”的出現是由月亮運行的軌道決定的。和很多天體的運行軌道一樣,月球圍繞地球運動的相對軌道是橢圓形的。所以,月球在繞地公轉時與地球的距離并非固定不變的。
月球概況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衛星,月球和地球巖石的精細測量表明,月球形成的年齡為45億年,而地球的形成年齡約為44.8億年。月球表面巖石的年齡一般均大于31億年,表明月球的演化主要是在其形成后的15億年內進行的。月球現今是一個內能接近枯竭而活動近于僵死的天體,僅有極其微弱的月震活動。月球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81,月球的平均密度為3.34克/立方厘米,只有地球平均密度的60%。月球與地球的平均成分差異很大,月球比地球富含難熔元素,匱乏揮發性元素和親鐵元素。月球比地球缺水,比地球還原性強。月球的公轉是圍繞地月系統質量的質量中心旋轉,月球的公轉平面與地球的赤道面并不一致。
人們對月球的了解不斷加深,2011年1月,科學家通過分析1971年阿波羅號放置在月球上的地震探測器發回的信號,透露月球與地球結構有些類似。月球內部也有核、幔、殼的圈層狀結構。月球的核心是一個半徑接近150英里(約241公里)的固體,外面裹著半徑約為205英里(約330公里)的液態外核。與地球不同的是,月球核心外面還有一層半徑接近300英里(約482公里)的部分為熔態的邊界層。
地月距離
月球軌道上距離地球最近的那點我們稱為“近地點”,反之則是“遠地點”。月球每繞地球旋轉一圈,都會經過一次近地點一次遠地點,平均每27.5546日經過一次,這種月球連續兩次經過近地點(或遠地點)的時間間隔便是近點月(27.5546日)。據測量,月球位于近地點時,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6.3萬千米,而位于遠地點時,平均距離為40.6萬千米,兩者相差達到10.41%。所以,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月亮位于近地點的時候比它在遠地點時要大出不少。在2011年3月19日,月亮與地球的距離只有35.7萬千米,比近地點的平均距離還要近1.84%,所以看起來就會更大一些。
月球繞地球轉時,其運行軌道是一個橢圓形,因此月球跟地球之間的距離不斷變化,人們看到的月亮大小也會有所不同。當月亮運行到近地點時,月亮離地球近時,人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最大、最亮。由于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同時地月系統又是一個多天體影響的復雜系統,這個朔望月(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最短有效時間)和下個朔望月軌道必然就有所變化,在若干朔望月的近地點當中,也必有那么一個是比較貼近地球表面的,而有可見成為所謂的“超級月亮”。
從以往的天文資料來看,有記錄的“超級月亮”出現時間似乎也是有規律可循的;而評判超級月亮的地月距離標準卻不那么好把握,沒有所謂的臨界距離,似乎只能根據以往的說法執行“判例法”。而這個裁定權往往在有影響力的媒體,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和炒作性。“超級月亮”的概念“太模糊”,一點兒也不“亮”。
天文家們通過模擬測算得出,2011年3月19日,月球近地點這天,月球離地球的距離只有221567英里(約35.6萬公里)。而我們已經知道,地月平均距離384400千米,約為地球半徑的60倍。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偏心率約為0.0547。
發生日期
14個朔望月與15個近點月非常接近。也就是月球每經歷14次圓缺(即天文學中的14個“朔望月”,合413.4天,大致相當于農歷14個月),差不多同一時候又經過了15次近地點。
屆時月亮就會達到一次最大最圓的“圓滿”狀態
1950年至2050年間超級月亮的發生日期(根據產生原理,以下時間不完全準確,僅供參考):
1954年11月10日 1972年11月20日 1974年1月8日 1975年2月26日 1990年12月2日 1992年1月19日
1993年3月8日 2005年1月10日 2008年12月12日 2010年1月30日 2011年3月19日 2012年5月6日
2013年6月23日 2016年11月14日 2018年1月2日 2023年1月21日 2034年11月25日 2036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