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基金
基金簡介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9日,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成立的首批全國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設有分公司。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首批全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首批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人、境內首只ETF基金管理人及境內唯一的亞債中國基金投資管理人,華夏基金還于2008年2月獲得了特定資產管理業務資格,是業務領域最廣泛的基金管理公司。
詳細介紹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9日,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成立的首批全國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兼具全國首批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及全國首批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人資格,是國內唯一獲得亞洲債券基金管理資格管理央行外匯儲備的投資管理機構。
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在全國設有三個分公司及多個投資理財中心。公司管理著4只封閉式基金、11只開放式基金、1只亞洲債券基金和多個全國社保基金委托投資組合,是國內管理基金數目最多、品種最全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為國內首批基金公司,無論熊市牛市始終保持了優異穩健的業績,為投資人獲取了滿意回報。截至2006年11月,華夏基金管理資產規模超過650億元,累計為投資人分紅超過71億元,旗下多只基金投資業績領先同業。
公司始終把維護投資者利益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原則。公司建立了嚴格的內控體系,有效地控制了基金投資風險和企業經營風險,保證了投資者資產的安全性。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資研究制度和產品創新機制,在實現較好投資業績的基礎上,不斷推出新產品滿足投資人的需求,把“研究創造價值”的抽象理念落到了實處。公司大力推進客戶服務體系的建立,通過直銷團隊、代銷網絡、投資者交流活動以及客戶服務中心,為投資人提供了便捷的銷售網絡和有價值的投資資訊,全力打造高質量的華夏客戶服務品牌。
經國家人事部批準,公司設立了我國基金業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在國內權威理論刊物和金融媒體上發表了多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2002年2月,公司榮獲“首都文明單位”光榮稱號。
投資理念
華夏基金早在2000年8月就提出“研究創造價值”的投資理念,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規范的管理體系。目的是嚴謹投資,獲取穩定可靠收益。股票研究方面,已覆蓋所有行業和板塊的研究;債券研究方面,已覆蓋宏觀策略研究、數量研究及可轉債研究,并建立了內部信用評估體系。公司還與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Bloomberg和Thomson Financial等四十多家國內外專業投資研究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建立起國際化的和極具時效性的投資研究服務平臺。
團隊合作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管理倡導團隊合作模式,在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投資方法指導下,通過協作達成團隊共同的目標。華夏基金擁有業內規模最大的投研團隊,平均投資年限6.1年。華夏基金實行投資決策委員會領導下的投資總監負責制,投資總監全面負責投資、研究和交易工作。公司的投資團隊具有較好的互補性,既富有經驗又充滿銳氣,崇尚獨立思考和前瞻性,投資風格注重成長。
產品服務
根據投資人的投資偏好不同,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豐富的各種風險收益水平的標準化基金產品。華夏基金還推出了后端收費、定期定額、基金轉換、網上交易等服務,以滿足客戶的特定需求。此外,華夏基金還針對不同的投資者提供專戶理財服務和養老金管理服。
企業要持續健康地發展,完善的法人治理是根本。而完善法人治理又是一個十分艱難復雜的過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信念是為顧客提供優質的投資理財產品和服務,為公眾創造財富,進而提升公眾的生活品質,這是他們的首要責任,也是華夏基金公司之所以存在并長久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新聞報道
華夏基金會愛國愛港光照中環
本港“華夏基金會”成立三十周年慈善慶典晚會昨晚在港島四季酒店舉行,各界知名人士逾百人出席,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國務院港澳辦原主任魯平、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張曉明、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宋哲、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等擔任主禮嘉賓。
由富豪個人到家族財團、大機構,基金會之設在本港并非罕見,論財力、物力、人力,華夏基金會都算不上頂級之列,名氣也不是太響。據昨日會上透露,三十年來,基金會捐贈予內地教育事業的款項共為二億多元人民幣,平均一年數百萬,比起今天動輒一次過上億元的捐款,三十年兩個億實在算不了什么。但就是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華夏基金會,憑什么能夠得到董建華、梁振英、魯平、張曉明等眾多名人政要的大力支持?這里面,實在大堪研究、大有學問,也包含了一段極為珍貴、感人的歷史。
華夏基金會之權威、重要和可貴,在于它是全港第一個以內地教育事業為捐款對象的非牟利慈善基金會。
三十年前的中國,十年“文革”剛結束,改革開放剛起步,百廢待舉、百業待興,學校教育更成“重災區”;國家領導人當然深諳教育之重要,但能夠投放于中小學基礎教育的經費實在“僧多粥少”,不少邊遠貧困地區,學生只能在破廟內上課,看太陽日照角度代替時鐘,學生連一隻皮球也沒有。
就是在這個時候,香港一些有心人,包括商人和專業人士,自己掏腰包,又四出向友人募捐,籌集了數百萬元,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專門向內地貧困地區的學校提供援助,一方面資助學校改善設備,同時資助一些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困的學生繼續升學。三十年來,接受華夏基金會幫助的學校累計二百八十家、學生三千人,遍及全國三十一個省市。
當然,三十年來,國家經濟實力已有了大幅提高,教育經費也有了長足增長,港人社會特別是回歸后對內地各項事業的捐贈如雨后春筍;但是,“飲水不忘掘井人”,三十年前,香港還在港英殖民政府管治之下,內地對外界捐款還不太習慣接受,華夏基金會卻開風氣之先,帶頭、公開、熱情的用行動幫助內地進步,并呼吁更多的人投入到這一個行列中去,這種不為名利、不求回報、一心為國為民的勇氣、精神和承擔,能不令人肅然起敬、由衷欽佩!
同樣,昨天親自赴會參與慶典的董先生、梁特首、張主任以及魯平前主任等眾多知名人士,表達的既是對前賢愛國愛港熱誠的尊重,同時也是對今天港人社會發出的一種呼喚:今天,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與內地的關系更密不可分,董建華先生當年的名句“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已成千金不易的真理。
今天,國家已成香港特區的強大后盾,港人更應進一步發揮主人翁的精神,更好投入到國家的各項建設事業中去。
眼前,少數人正在利用各種機會,鼓吹抗中亂港,不僅拒不按照基本法規定落實二○一七特首普選,還要發動什么“公民抗命”、“佔領中環”。華夏基金會成立三十年來愛國愛港、共建中華,也推動和維護了香港的繁榮安定,“華夏”成員中不少正是“中環人”。在華夏基金會和所有愛國愛港團體、人士面前,戴耀廷一伙應該感到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