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棱鏡事件
美棱鏡門事件簡介
據美國美國中情局前職員愛德華·斯諾登爆料:“棱鏡”竊聽計劃,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時期,美國情報機構一直在九家美國互聯網公司中進行數據挖掘工作,從音視頻、圖片、郵件、文檔以及連接信息中分析個人的聯系方式與行動。監控的類型有10類:信息電郵,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語音聊天,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社交網絡資料的細節,其中包括兩個秘密監視項目,一是監視、監聽民眾電話的通話記錄,二是監視民眾的網絡活動。
美棱鏡門事件起因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頓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并告之媒體何時發表。按照設定的計劃,6月5日,英國《衛報》先扔出了第一顆輿論炸彈:美國國家安全局有一項代號為"棱鏡"的秘密項目,要求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6月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披露稱,過去6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絡巨頭的服務器,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美國輿論隨之嘩然。
美國決策者意識到,互聯網在越來越多的國際事件上可以成為達到美國政治目的、塑造美國全球領導力的有效工具。2011年,以“臉譜”和“推特”為代表的新媒體,貫穿埃及危機從醞釀、爆發、升級到轉折的全過程,成為事件發展的“催化劑”及反對派力量的“放大器”。同樣,類似的事件也在突尼斯和伊朗等國都上演過。如今,以谷歌為首的美國IT巨頭一方面標榜網絡自由,反對其他國家的政府監管本國的互聯網;另一方面又與美國政府負責監聽的機構結盟,這無形之中就把自己獻到祭壇上去了。
這項代號為“棱鏡”(PR ISM )的高度機密行動此前從未對外公開。美國國家安全局與聯邦調查局參與了該項目。與政府機構合作的九家互聯網公司分別是: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國在線、Skype、YouTube、蘋果。這九家公司對此完全知情。《華盛頓郵報》獲得的文件顯示,美國總統的日常簡報內容部分來源于此項目,該工具被稱作是獲得此類信息的最全面方式。一份文件指出,“國家安全局的報告越來越依賴‘棱鏡’項目。該項目是其原始材料的主要來源。報道刊出后外界嘩然。保護公民隱私組織予以強烈譴責,表示不管奧巴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進行申辯,不管多少國會議員或政府部門支持監視民眾,這些項目都侵犯了公民基本權利。
美棱鏡門事件發展
6月5日《衛報》刊登的法院密令顯示,從2013年4月25日至7月19日,美國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Verizon)須每日向美國國家安全局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涉及通話次數、通話時長、通話時間等內容,但不包括通話內容。
2013年6月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又曝光政府機密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直接接入微軟、谷歌、蘋果、Facebook、雅虎等9家網絡巨頭的中心服務器,可以實時跟蹤用戶電郵、聊天記錄、視頻、音頻、文件、照片等上網信息,全面監控特定目標及其聯系人的一舉一動。
《紐約時報》則指出,兩大項目的曝光打開了一個非比尋常的窗口,使人們看到政府監控強度的增加,布什政府在“9·11”恐怖襲擊之后開始采取監控舉措,奧巴馬政府明顯非常支持這種舉措,其監控范圍甚至還有所擴大。該報分析說,這種接連出現的大曝光還說明,由于信息泄露的相關調查引發眾怒,很可能知曉高級情報秘密的人員決定揭露真相。
2013年6月7日,在加州圣何塞視察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做出回應,公開承認該計劃。他強調說,這一項目不針對美國公民或在美國的人,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國人安全,而且經過國會授權,并置于美國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的監管之下。
2013年6月9日英國《衛報》拋出專訪,應“告密者”本人要求公布其身份?,F年29歲的愛德華?斯諾登是美國防務承包商博思艾倫咨詢公司的一名雇員,過去4年內一直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工作。他在專訪中說,自己良心上無法允許美國政府侵犯全球民眾隱私以及互聯網自由。自9日至10日下午2時,白宮請愿網頁上要求赦免斯諾登的條目已迅速搜集到兩萬個簽名.
2013年6月10日白宮發言人卡尼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白宮高級官員已將此事最新進展向奧巴馬做了匯報,但鑒于調查仍在進行中,他不會評論事件中的個人以及調查工作,也不會轉述奧巴馬的觀點。
過去四年在諸多議題上與奧巴馬政府“過不去”的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2013年6月11日加入對美國政府“棱鏡”計劃揭密者斯諾登(Edward Snowden)進行譴責的行列,指責其為“叛國者”。 共和黨籍的眾議院國土安全小組主席金(Peter King)和民主黨籍的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黛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也指責斯諾登是一個“叛徒”。
2013年6月11日,泄露美國監測項目的愛德華·斯諾登離開他居住的香港酒店后去向不明。
美棱鏡門各方反應
據BBC報道,美國國會眾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密歇根州共和黨眾議員麥克·羅杰斯對記者說,從電信公司Verizon收集美國電話通話記錄的做法是合法的,得到了國會的授權,而不是奧巴馬政府在濫用權力。他還說,這一做法在過去幾年間有效防止了對美國的“重大”恐怖襲擊。不過他拒絕就此透露更多的信息。
白宮新聞發言人喬舒亞·歐內斯特表示,這種備受爭議的監控舉措“是讓國家免受恐怖威脅的重要手段,因為這會促使反恐人員察覺已知的或者有嫌疑的恐怖分子是否與其他可能參與恐怖行動的人有聯系,特別是那些在美國定居的人”。他補充說,“總統歡迎對安全和公民自由的取舍展開討論。”
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詹姆斯·R·克拉珀則在一份聲明中說,“只有在美國以外的非美國人”才是監視的對象。他補充道,監視行動曾接受嚴格的法律審查,為的是“將意外得到的美國人信息的獲取、保留和傳播最小化。”
《華盛頓郵報》稱,公眾需要合理的解釋,該項目為美國國家安全帶來的收獲是否值得侵犯個人隱私?!杜f金山紀事報》表示,該行動“幾乎沒有法律監督”,“這位總統因為承諾消除13年前的襲擊給美國人帶來的恐慌走進白宮,卻再次讓民眾失望”。
消息曝光后,英國在野黨工黨稱其令人“寒心”。在野黨影子內閣內務大臣要求政府調查英國同美國棱鏡項目的關系并給出一個全面的解釋。
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德國人德國總理默克爾昨天通過一位發言人證實 ,她計劃在奧巴馬下周訪德時討論可能影響了數百萬德國人的“棱鏡”項目。德司法部發言人稱,兩國政府正在討論該項目對德國的影響。德消費者保護部部長也要求涉事美國公司給予明確回復。
在太平洋另一端,與美國共享安全情報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安全機構同樣面臨國內質疑。一些澳大利亞政界人士9日要求政府說明是否借用“棱鏡”數據搜集情報。
谷歌、facebook等公司均強烈否認參與棱鏡計劃,拉里·佩奇在一份聲明中稱,谷歌從沒有參與過棱鏡計劃,昨天才聽說,也沒有給予任何政府谷歌服務器的直接入口。facebook的扎克伯格也發出了類似聲明。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英國記者張哲:黑格表示,他很了解政府通信總部的工作,說他們與別國的情報機構合作,逃避英國法律監管的說法很可笑,是無中生有。他也否認他本人批準過英國情報機構與"棱鏡"項目展開合作。但是對于政府通信總部與"棱鏡"項目的關系,黑格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只是說英國民眾沒有什么好害怕的。
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言人比斯科夫(Dmitry Peskov)則透過法新社表示,若斯諾登提出相關申請,俄羅斯政府會考慮向其提供政治庇護。
事件泄密者訪談
告密者是誰
曾為中情局和國防承包商工作
2013年6月9日,愛德華·斯諾頓主動聯系媒體,接受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視頻采訪,向全球公開自己的告密者身份。他是美國中情局的前技術助理,曾為國防承包商NSA工作。
29歲的斯諾頓出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后來搬到馬里蘭州。他高中沒畢業,曾到當地的社區學校學習計算機來獲得必要的學分,最終沒獲得高中文憑。2003年,他加入美國陸軍特種部隊,但因在訓練中受傷離開部隊。退役后,他被安排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當技術助理。2007年,作為中情局信息技術員,他被派駐瑞士日內瓦工作,曾在那里接觸到一些機密文件。2009年,斯諾頓離開中情局,開始為NSA承包商工作。隨后,他作為博斯公司雇員在國安局工作4年,開始接觸并復印監聽計劃的機密材料。
在得到監聽計劃的機密材料后,斯諾頓向國安局主管請假,他稱需要離開幾周治療癲癇病。當他收拾行囊時,他告訴女友要離開幾個星期,但對離開的原因卻含糊其辭。5月20日,斯諾頓放棄年薪20萬美元的工作,拋下在夏威夷的同居女友和父母,只身前往香港。
藏在香港酒店不敢出門
斯諾頓公開材料后藏身酒店內。他說:“我已經在酒店藏了3個星期,總共也就出去了三次。這是一家豪華酒店,可以在房間里吃飯,但現在酒店的大筆賬單我也快負擔不起了。”
在香港的酒店,斯諾頓擔心被窺探,他用枕頭堵著酒店房間的門縫以防止被竊聽。他還把一個大紅色的罩子罩在他的頭和筆記本電腦上,然后再輸入自己的密碼,以防止任何隱藏的攝像頭檢測到它們。他表示有些焦慮不安,甚至酒店的火災報警響了,他都躲在房間不敢出去,怕這是抓他的人制造的陷阱伎倆。
雖然這可能聽起來像有些偏執,斯諾頓稱,他在美國情報界工作了近十年。他知道,美國最大和最隱秘的監視組織——國家安全局,一直在監視著整個星球。剛剛曝出NSA監控公眾隱私后,他每時每刻都在看電視和監控互聯網,看全球的反應,也聽到來自華盛頓誓言起訴的所有威脅。
采訪對話
“良知不容美政府侵犯全球民眾隱私”————愛德華·斯諾頓
斯諾頓在香港接受了《衛報》記者的采訪。斯諾頓說:“我愿意犧牲一切的原因是,良心上無法允許美國政府侵犯全球民眾隱私、互聯網自由……我的唯一動機是告知公眾以保護他們的名義所做的事以及針對他們所做的事情。
談動機
問:你為什么決定成為告密者?
斯諾頓:美國國家安全局已搭建一套基礎系統,能截獲幾乎任何通信數據。憑借這樣的能力,大部分通信數據都被無目標地自動保存。如果我希望查看你的電子郵件或你妻子的手機信息,所要做的就是使用截獲的數據。我可以獲得你的電子郵件、密碼、通話記錄和信用卡信息。
當看到一切時,我意識到其中一些事是在濫用職權。我不希望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也不希望生活在一個一言一行都被記錄的世界里。我不愿意為其提供支持,或接受這樣的情況。
問:你是否將自己視作另一個曼寧?(注:維基解密泄密事件中的告密者)
斯諾頓:曼寧是一名典型的告密者,他的動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
問:你認為你的所作所為是犯罪嗎?
斯諾頓:我們已經看到政府的許多犯罪行為,因此對我做出這樣的指控是虛偽的,我不認為我犯了罪。
問:泄露的文檔中有些什么內容?
斯諾頓:關于在美國國內進行的監控,NSA對國會質詢習慣性地說謊。我認為,當參議員羅恩·威登和馬克·烏代爾就監控的規模提問時,NSA會說他們沒有工具來提供答案。但實際上我們擁有工具,我也有多張地圖,能顯示哪些地區的人們受到最多的監控。我們從美國國內截獲的數字通信比我們從俄羅斯截獲的信息更多。
談黑客
問:奧巴馬政府指責中國黑客的攻擊,你對此怎么看?
斯諾頓:我們對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采取黑客行動,但我們希望讓自己和其他人顯得有些區別。我們存在于全球的幾乎每個國家,但我們并沒有與這些國家發生戰爭。
奧巴馬于周五對這起信息泄露事件表示譴責,我的第一反應是,他在為自己辯護時遇到了困難。他試圖為一些不合理的事辯護,而他也清楚這一點。
談保護
任何措施都不能保證你的安全
問:是否有可能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從而避免遭到政府監控?
斯諾頓:你甚至還不清楚有什么樣的可能性,他們的能力之大令人震驚。我們可以在機器中植入漏洞,一旦你連上網絡,我就能驗證你的機器。無論采用什么樣的保護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
問:為了減少類似波士頓爆炸案這類恐怖活動的幾率,難道不需要進行監控?
斯諾頓:恐怖主義一直存在,波士頓發生的事是犯罪行為。但這與監控無關,而是與傳統的警察工作有關。
談未來
問:你現在有沒有什么計劃?
斯諾頓:我無意隱瞞自己的身份,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做錯。我不后悔我所做的事情,我甘愿放棄這一切,是因為我的良知不容美國政府侵犯隱私。我無悔背井離鄉,逃出來就沒打算回去。”我唯一可做的就是坐在這里,希望香港政府不要將我驅逐出境。我希望冰島可以為我提供政治庇護,他們支持保護互聯網自由的人們。我不清楚我的未來在何方。他們可能會發出國際刑警照會,但我并不認為我在美國以外的地方有過犯罪行為。我認為,這很明顯是政治事件。
問:家人是否知道你計劃這樣做?
斯諾頓:不,我的家人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我擔心的最主要問題就是他們找上我的家人、朋友和伙伴,以及任何與我有關的人。我在余生中都將面臨這樣的情況。我將無法與他們聯系。政府將對任何認識我的人采取措施,讓我生活在黑夜里。我并不指望再回到家鄉,盡管這是我想要的。
問:你是否認為,最終你有可能被送進監獄?
斯諾頓:政府可能會以叛國罪起訴我,不過,我不畏懼,不后悔。我不可能不冒著被關進監獄的風險。你不可能在對抗全球最強大情報機構的同時不接受這樣的風險,如果他們希望抓到你,那么只是時間問題。
相關報道
披露給媒體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頓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并告之媒體何時發表。按照設定的計劃,6月5日,英國《衛報》先扔出了第一顆輿論炸彈:美國國家安全局有一項代號為"棱鏡"的秘密項目,要求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6月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披露稱,過去6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絡巨頭的服務器,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美國輿論隨之嘩然。
這項代號為“棱鏡”(PR ISM )的高度機密行動此前從未對外公開。美國國家安全局與聯邦調查局參與了該項目。與政府機構合作的九家互聯網公司分別是: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國在線、Skype、YouTube、蘋果。這九家公司對此完全知情?!度A盛頓郵報》獲得的文件顯示,美國總統的日常簡報內容部分來源于此項目,該工具被稱作是獲得此類信息的最全面方式。一份文件指出,“國家安全局的報告越來越依賴‘棱鏡’項目。該項目是其原始材料的主要來源。報道刊出后外界嘩然。保護公民隱私組織予以強烈譴責,表示不管奧巴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進行申辯,不管多少國會議員或政府部門支持監視民眾,這些項目都侵犯了公民基本權利。
曝光身份
在秘密項目披露之前,斯諾登已經離開美國,悄悄來到香港。昨天(10日),英國《衛報》在他的授權下公布了一段事先錄制好的視頻專訪。在這段12分鐘的視頻里,斯諾登不僅公布了個人信息,還告訴全世界,"我為什么要這么做"。
斯諾登:我叫愛德華·斯諾登,29歲,我曾經在美國中央情報局擔任過技術助理職位。
泄密者在秘密披露五天之后主動公布自己的身份,這需要勇氣和謀略。視頻里,戴著半框眼鏡、面容消瘦的斯諾登,神情略微有點不自然,但幾秒鐘后,他便恢復了常態。他說,過去四年,他一直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的軍事承包商工作,因此有機會接觸到安全局的秘密項目。本月,他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并告之媒體何時發表。按照設定的計劃,本月5日,英國《衛報》先扔出了第一顆輿論炸彈:美國國家安全局有一項代號為"棱鏡"的秘密項目,要求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一天之后,美國《華盛頓郵報》披露稱,過去6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絡巨頭的服務器,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美國輿論隨之嘩然。
斯諾登:美國國家安全局已經搭建了一套基礎系統,能截獲幾乎任何通信數據。憑借這樣的能力,大部分通信數據都被無目標地自動保存。如果我希望查看你的電子郵件或你妻子的手機信息,所要做的就是使用截獲的數據。我可以獲得你的電子郵件、密碼、通話記錄和信用卡信息。
斯諾登目前收入穩定,生活富足。他為什么要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秘密項目,把自己置于危險境地呢?
斯諾登:你什么錯都沒有,但你卻可能成為被懷疑的對象,也許只是因為一次撥錯了的電話。他們就可以用這個項目仔細調查你過去的所有決定,審查所有跟你交談過的朋友。一旦你連上網絡,就能驗證你的機器。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
張穎:美國“棱鏡門”事件的思考
日前,美國情報部門監視網民數據和電話項目被曝光,而且,硅谷互聯網巨頭和智能手機服務商為其情報監控、搜集提供了方便。這一計劃代號“棱鏡”,主要使命是大范圍收集并監控網絡和電話用戶信息。近日,29歲的美國前情報機構技術人員愛德華·斯諾登浮出水面,他就是掌握并披露關鍵信息的人。
根據斯諾登的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代號為“棱鏡”的秘密項目,直接接入蘋果、微軟、谷歌、雅虎等九大互聯網公司的中心服務器,針對境外非美國人搜集情報,用戶的電子郵件、在線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無密可保。
從這九大互聯網遍及全球的影響力來說,這對于全球大部分公民無疑是最大的隱私侵犯。為此,奧巴馬作出的解釋是“不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隱私的情況下,獲得百分之百的安全”。但是目前“棱鏡門”對個人信息的搜集和窺探,已經接近失控的邊緣,這就讓美國的政治家和公眾雙雙感到不安,于此更不安的還有那些受監控的非美國民眾,而這樣的結果就值得我們去深思了。
尤其是對于中國,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互聯網絡市場體系龐大,而這九大美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用戶更是以億萬計,因此他們很可能是被美國侵犯權益的最大受害群。
對于美國,向來標榜自己的自由、人權至上,更是喜歡用這樣的旗號干涉中國事務,然后此次事件的披露,再次將美國的高姿態推上了風口浪尖。自由和人權似乎在這個時候就顯得極富諷刺意義了。因此我們國內民眾更是該看清美國這虛偽的一面,客觀而清醒的認識美國,認識自由、人權這四個字的含義。
這件事給我們的另一個思考是在互聯網絡改變世界的今天,它不僅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成為重塑社會的重要力量,“棱鏡門”事件曝光后,我們不應該冷眼旁觀的討論,而是應該積極思考美國濫用權力對我們的直接利益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