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戈爾丁
英國作家戈爾丁簡介
威廉·戈爾丁是一位英國小說家,詩人,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小說富含寓意,廣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學,神話,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義。其作品的主題一般是與黑暗邪惡有關,但他的小說中也表達一種昏暗的樂觀主義。他的第一本小說《蠅王》(1954年)突出了他一直不停探討的主題:人類天生的野蠻與文明的理性的斗爭。這部小說也奠定了他的世界聲譽。
人物檔案
中文名:威廉·戈爾丁
外文名:William Golding
國籍:英國
出生地:英格蘭康沃爾郡
出生日期:1911年9月19日
逝世日期:1993年6月19日
職業:小說家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
主要成就: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
代表作品:《蠅王》
人物概括
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 1993)英國小說家。生于英格蘭康沃爾郡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小愛好文學。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兩年后轉攻文學。1934年發表了處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詩的詩集(麥克米倫當代詩叢之一)。1935年畢業于牛津大學,獲文學士學位,此后在一家小劇團里當過編導和演員。1940年參加皇家海軍,親身投入了當時的戰爭。1945年退役,到學校教授英國文學,并堅持業余寫作。1954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蠅王》,獲得巨大的聲譽。戈爾丁是個多產作家,繼《蠅王》之后,他發表的長篇小說有《繼承者》(1955)、《品契·馬丁》(1956)、《自由墮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看得見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紙人》(1984)、《近方位)(1987)、《巧語》(1995)等。
生平事跡
威廉·戈爾丁1911年9月19日出生于英格蘭西南角康沃爾郡一個知識分子家庭,7歲開始寫作。父親是當地學校的校長,也是一位學者,癡迷于求知和探索。其父對政治有極大的熱情,相信科學。母親是位主張女性有參政權的婦女。戈爾丁繼承了父親開明、理智的秉性,自小愛好文學。
在這個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家庭里,威廉·戈爾丁度過了寧靜而孤單的童年。由于外出時永遠有父母或保姆相伴,戈爾丁在上小學前沒有結識過家庭成員之外的任何人。他很小就開始讀書,卻不擅長數學。他自己曾回憶,童年時他喜愛文學,“象集郵或采鳥蛋那樣搜集詞匯”。他熟讀所有兒童文學,包括古希臘至現代的一切童話故事。12歲時,戈爾丁開始動手嘗試小說創作,計劃寫一部關于工會運動史的長篇巨著,可惜這部書沒有完成。戈爾丁的家庭后來搬到馬爾波羅,他就在馬爾波羅的語言學校就學。在從父親任教的馬爾波羅中學畢業后,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學布拉西諾斯學院學習自然科學,兩年之后,戈爾丁終于發現理科不是他所喜愛的專業,轉而攻讀英國文學——這兩方面的影響在他后來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常有反映。他悉心研究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的歷史,這段學習對他后來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1935年,戈爾丁大學畢業,獲得英文學士學位和一份教學許可證。1934年,在畢業的前一年,戈爾丁出版了處女作——一本題為《詩集》的小冊子,包括29首小詩的詩集,被收入新星詩人叢書中(麥克米倫當代詩叢之一),其中顯示了他的寫作才華。畢業后,他做了4年社會工作,從事包括寫作、表演,在一家小劇院當過臨時演員、導演和編劇等各種工作。1939年,他同安·布魯克菲爾德結婚,并步父輩的后塵,并在英國南部薩利斯布里的一所教會學校——霍茲霍斯主教中學任英文與哲學講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破了戈爾丁的平靜生活,1940年戈爾丁以中尉軍銜加入了英國皇家海軍直接參戰。作為戰艦的指揮官,他親身經歷了許多難忘的戰斗,他參加了擊沉德軍戰列艦俾斯麥號的戰役。隨后他又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爭結束后,戈爾丁于1945年退役,他重又回到該教會學校執教,教授英國文學,并堅持業余寫作。經過戰爭,他對人類的看法完全改變了。以后他就開始了小說創作,從《蠅王》到《紙人》,展現了人的本質是罪惡的觀念。
此后他陸續出版了《繼承都》、《平徹·馬丁》、《贏得自由》、《塔尖》、《金字塔》等作品。1955年成為皇家文學會成員。1961年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寫作。1962年退休之前,戈爾丁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堆林斯學院做了一年客座教授。1970年獲布賴頓市薩西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此后,他就在旅游、演說、教書、寫作、撥弄樂器和航海中度過他的時光。
戈爾丁是個多產作家,繼《蠅王》之后,他發表的長篇小說有《繼承者》(1955)、《品契·馬丁)(1956)、《自由墮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看得見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紙人》(1984)、《近方位)(1987)、《巧語》(1995)等。其中《航行祭典》獲布克·麥克內爾圖書獎。此外,他還寫過劇本、散文和短篇小說,并于1982年出版了文學評論集《活動的靶子》。
晚年的戈爾丁過著從容優裕的生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于1988年賜予戈爾丁爵士榮譽。戈爾丁于1993年6月19日死于家鄉康沃爾。
相關報道
浙江高考題擺烏龍:英國作家戈爾丁變美國作家菲爾丁
讀過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蠅王》一書的讀者或對書中一句話感觸頗深。戈爾丁寫到:“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一王國,那是真正的沉淪。”
2013年高考7日如期而至。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題目中引用了上述這句話。不過考試一結束,細心的網友發現作文題目中將“英國作家戈爾丁”寫成了“美國作家菲爾丁”造成烏龍。對此,浙江省教育考試院表示,目前高考還未結束,考卷內容仍是保密,對此暫不回應。
6月7日,2013年高考拉開帷幕。當天上午語文考試一結束,全國各個省的作文題目在網上熱傳。
浙江省的作文題目是:中國作家豐子愷說,孩子的眼光是直線的,不會轉彎的。英國作家赫胥黎說,為什么人的年齡在延長,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美國作家菲爾丁說,世界將失去海底王國,一般失去這一偉大的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