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礁
地區簡介
仁愛礁,中國漁民向稱斷節,南沙群島環礁,位于美濟礁東南約14海里處,行政隸屬海南省三沙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
地理位置
仁愛礁(Ren ai Jiao)位于北緯9°39′-9°48′,東經115°51′-115°54′范圍內,為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約5.6公里的環礁,低潮時大部分露出,北半環較完整,呈半圓形;南半環礁盤并不連續,斷成數節,形成若干礁門。淺湖水深多在27.4米左右,東部只有9.1米,并有點礁發育。口門開在南邊,30-35噸級船只可進入礁湖。
仁愛礁位置靠近美濟礁,距離菲律賓西南部的巴拉望島150海里。
更名歷史
仁愛礁三易其名:
1935年,中華民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公布名稱為湯姆斯第二灘。
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方域司公布的名稱為仁愛暗沙。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地名委員會公布的標準名稱為“仁愛礁”。中國漁民向稱“斷節”,有些外文圖書稱之為“Second Thomas Shoal(第二托馬斯礁)”。
控制情況
傳統上,中國漁民一直將仁愛礁作為重要的捕魚場所和避風地。中國的專家和學者多次對其進行考察和設立標屬,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海測大隊也在礁上設立多個測量標志。
1999年5月8日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大使館,1999年5月9日,菲律賓海軍一艘破舊的坦克登陸艦57號艦駛往仁愛礁,聲稱“船底漏水,不得已‘坐灘’”,在仁愛礁西北側礁坪坐灘,并派出士兵輪班進駐,從而形成了菲對此礁的實際控制。在菲律賓登陸艦坐灘擱淺后,中國外交部立即向其進行嚴正的交涉,要求菲方立即拖走擱淺的艦船。但其對中國嚴正要求不予理會,并且虛與委蛇。隨后中國對仁愛礁進行偵察,在距離1海里處,發現除了這艘坐灘的登陸艦,周圍沒有異物。當時,菲律賓登陸艦上有人員留守,經綜合分析,菲律賓沒有拖走該艦的意向和可循痕跡。
2013年3月6日,中國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海巡31船對仁愛礁進行海空一體化巡邏。據海事局巡查執法支隊網站的消息:2013年3月6日9時至17時,海事直升機B7778以“海巡31”直升機起降甲板為船基平臺,飛行約5個小時。本次空巡,主要對南沙群島仙峨礁、信義礁、仁愛礁、美濟礁、三角礁、祿沙礁等島礁的通航環境以及附近水域水文、氣象信息進行巡航檢查,巡視現有助航標志工作效能,實地考察可設置其他助航標志的位置和可行性。仁愛礁重新受中國控制,中國漁船可自由進出,中國海軍也定期巡視。
2013年5月9日,據《馬尼拉今日標準報》報道,一艘中國海軍驅逐艦和兩艘民用船只進入仁愛礁附近海域,菲律賓海軍向該海域派出3艘艦只。
相關事件
海空聯合緊急救援 被困700多漁民獲救助
2007年11月28早7點45分該船裝載5000斤大米、1200斤面粉和300噸淡水離開永興島,趕往事發現場準備給在南沙美濟礁和仁愛礁避風的漁民補給。
南沙救援行動強風中展開
據瓊海漁監上報的情況,到2007年11月26日,瓊海方面共有34艘728名漁民受困,其中西沙琛航島附近有19艘漁船、233名漁民,進行礁盤作業的生產漁民90人(礁盤作業沒有漁船);南沙有15艘漁船,405名漁民,其中在南沙中業島鐵線礁附近的有7艘,另外部分漁船在相距100多海里外的美濟礁和仁愛礁附近。
760名中菲越漁民仍受困南沙西沙待援
2007年11月27日瓊海漁民是在南沙捕漁作業時遭遇臺風“海貝思”襲擊而分別被困在南沙的中業島、美濟礁、黃巖礁和斷節礁(仁愛礁)4個礁盤附近,據25日瓊海漁港監督最新統計數字,共有15艘漁船405名漁民。(注:應為黃巖島,仁愛礁也為后注)
菲律賓抗議中國軍艦“非法”進入南沙仁愛礁
2013年5月21日,菲律賓表示,已就中國軍艦“非法”進入南沙群島中的仁愛礁對中方提出抗議。
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赫爾南德斯的話說:“我們已就中國政府船只刺激性、非法地出現在Ayungin礁(即中國仁愛礁)附近,向馬尼拉的中國大使館提出抗議。”他聲稱,一艘中國軍艦和兩艘中國海監船目前仍在仁愛礁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