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
地區簡介
宿松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中下游北岸,大別山南麓。西北與湖北省黃梅縣、蘄春縣毗鄰,東北與太湖縣接壤,東南與望江縣相連,南與江西省湖口縣、彭澤縣隔江相望,為皖西南門戶,是安徽文明古老縣份之一,是國家優質棉生產基地縣,是傳統農業大縣,是安徽省水產重點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中文名稱:宿松縣
外文名稱:Susong County
別名:松滋
行政區類別:省直轄縣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孚玉鎮等
政府駐地:孚玉鎮人民路
電話區號:0556
郵政區碼:246500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中下游北岸
面積:2393.53平方千米
人口:80萬(2010年)
方言:江淮官話,贛語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等
火車站:宿松站
車牌代碼:皖H
拼音:sù sōng xiàn
行政區劃代碼:340826
地區概況
宿松縣古稱松茲侯國,始建于西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稱宿松縣并沿用至今,距今約2200年歷史。原屬安徽省安慶市管轄。2011年3月22日,安徽省委、省政府的皖發〔2011〕10號文件,宿松被確立為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縣。宿松縣是皖鄂贛三省八縣結合部。據有關資料顯示,全縣耕地64萬畝,山場73萬畝,可養水面84萬畝;境內山區、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自然資源豐富。宜漁淡水面積居全國第二、華東第一,養殖條件優越,名優特水產品有較高知名度。據有關資料顯示,該縣棉花常產超過2.5萬噸;有“長江絕島”小孤山、“南國小長城”白崖寨和九井溝等,是皖西南旅游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潛力,到2012年8月24日止,宿松縣有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安徽宿松經濟開發區和一個省級工業園區-----安徽宿松臨江產業園。宿松縣處于長江經濟開發帶和大京九經濟開發帶交匯地區,又是安徽省“一線兩點”率先開發開放戰略布局重點地區,也是“承東啟西”的結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貫穿南北的105國道、橫貫東西的滬渝高速公路、合九鐵路、63公里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距離省會城市合肥220公里、武漢190公里、南昌170公里,至皖鄂贛三省6個機場車程都約兩小時,到九江外貿碼頭、214碼頭、石化專用碼頭等3座對外開放碼頭車程1小時左右。
地理位置
宿松縣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東與望江縣共抱泊湖,南與江西省湖口縣、彭澤縣隔江相望。宿松地跨東經115°52′~116°35′,北緯29°47′~30°26′,處長江下流頂段北岸。縣域南北長約71公里,東西寬約67公里。宿松古稱松茲侯國,建縣于西漢高后年間,距今約2200年歷史。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贛三省八縣結合部,為皖西南門戶,轄9鎮13鄉207個自治村(社區),總人口80萬,國土面積2394平方公里。全縣耕地64萬畝。
地形地貌
宿松縣地質構造屬于淮陰地質古大陸向南京拗陷過渡地帶的大別山山脈東部末端。對該縣地貌骨架和山川起奠定影響的是中生代以來的歷次構造運動,尤其是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運動,故地貌主要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形成了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異明顯,其中西北部為山區,境內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8座,最高峰羅漢尖海拔1015.5米,為松杉竹茶主要產區;中部為丘陵,面積854平方公里,為該縣最大面積的自然類型區,為糧油主產區;中南部有龍感湖、黃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總面積104萬畝,為優質水產基地;南部為沖積平原,是優質商品棉集中產區。水文:宿松屬于長江流域河流水系,由于受地質構造的影響,總的特征是西北部河流多而長,東南部少而短。發源于大別山的涼亭河、二郎河兩大河流,具有山區河流的一定特征,其中二郎河流域面積597平方公里,涼亭河流域面積289.3平方公里,它們把大別山南麓的徑流串入湖泊(縣域中部和南部,水面遼闊,水資源豐富,有連成整體的泊湖、黃湖、龍感湖和大官湖),自西向東經華陽流入長江。氣候: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縣年平均氣溫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毫米,山區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時數2023.7小時,無霜期254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3.2米/秒。
自然資源
宿松縣依山面湖臨江,由西北向東南依次地跨大別山山脈、丘陵崗地和平原、湖畈區,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了資源的多樣性。據有關資料顯示,全縣有64萬畝耕地,73萬畝山場,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種植作物穩定發展,柑桔、板栗、茶葉、蠶桑以及黑李等名特優水果已形成規模,山區松、杉、毛竹、藥材、經果等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資源豐富,突出的有三類,棉花:宿松棉花種植面積較大,品質優良,年常產2.5萬噸,特別是沿江沿湖圩地區棉花穩產高產,是國家優質棉基地和出口棉基地縣,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之一。水產:宿松是水產大縣。全縣總水面面積682.28平方公里,其中可養水面560平方公里,宜漁淡水面積(可養水面84萬畝)居全國第二、全省第一,冬季湖面不封凍,養殖無霜期256天,光、熱、水等自然資源有利于漁業發展,而且整體資源條件優裕,水體理化性能良好,高等水生植物豐茂,魚類種類繁多,河蟹、蝦、鱉等名優水產品在市場占有較大份額,享有盛名。青、草、鰱、鯽、蝦以及鱉、鱔等水產品產量高,蓮子、芡實、荸薺、菱藕、茭白、水禽等水生動植物品種全。全縣大力培植水產支柱產業,堅持大湖水面開發與灘涂精養、水生動物與水生植物養殖齊頭并進,取得重大突破,以中華絨毛蟹為拳頭產品的魚蟹混養成功,黃湖牌大閘蟹享譽全國,獲國際博覽會金獎、國家優質農產品稱號;灘涂(面積20萬畝)開發強力推進;以芡實為代表的水生植物養殖成效初顯。礦產:宿松縣礦藏豐富,非金屬礦品種多、儲量大。據有關資料顯示,已探明具有開采價值礦種有煤、磷礦、大理石、瓷土、石灰石、蛇紋石、硅藻土、石英沙巖、蘭晶石、金礦等28種,其中磷礦石儲量2700萬噸、石灰石儲量13億噸,居全省前列;煤儲量466萬噸,大理石儲量7億立方米,瓷土儲量510萬噸,此外滑石以及鐵、鉛、鋅、銀、金等都具有開采價值。
行政區劃
宿松縣轄9鎮(孚玉鎮、復興鎮、匯口鎮、許嶺鎮、下倉鎮、長鋪鎮、破涼鎮、二郎鎮、涼亭鎮)13鄉(洲頭鄉、九姑鄉、千嶺鄉、程嶺鄉、高嶺鄉、五里鄉、佐壩鄉、隘口鄉、河塌鄉、陳漢鄉、柳坪鄉、趾鳳鄉、北浴鄉)207個自治村(社區),安徽省轄華陽河農場、安徽省九成監獄管理分局均駐境內。
2011年末,該縣總人口836922人,其中非農人口107836人,農業人口72986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75‰。縣域內除漢族外,還有回族、壯族、滿族、苗族、彝族、侗族、土家族、高山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傈僳族等14個少數民族。隨著改革開放的穩步推進,全縣各民族和睦團結,人民安居樂業。
歷史沿革
公元前184年(漢高祖四年),設松茲侯國,隸屬廬江郡,始有行政建制。公元前164年(文帝十六年)建縣,公元5年(漢平帝元始五年)稱松滋縣(王莽時一度改松滋為誦善),三國時魏又在此設置安豐國,公元327年(晉成帝咸和二年)設松滋郡,梁武帝天監初稱高塘郡,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始稱宿松縣,一直沿用。宿松,即為舊松滋之義。唐、宋、明、清初,隸屬幾經變更,至1645年(清順治二年)正式屬江南布政司安慶府。1912年(民國元年)直屬安徽省,1932年10月至建國前屬第一專區。建國后隸屬安慶地區、安慶市。宿松縣是革命老區,宿松人民在歷次革命斗爭中作出重大貢獻。
注:東晉咸康3年(公元337年)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宿松縣)流民避兵亂到孱陵(今公安縣)樂鄉(原高成縣-東漢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但設樂鄉督治)僑置松滋縣(今湖北松滋市),而原松滋縣改名為宿松縣,“宿”通“夙”為素有之意,宿松是舊有松滋之意。坊間傳言:唐至德二年(公元757),李白應閭丘縣令之邀來此避難養病,二人在河西山飲酒賦詩,其中就有“我且欲眠卿且去,明日有意抱琴來”的千古名句,李白醉后就在河西山的一棵古松下臥歇一晚,從此松滋縣改名為宿松縣。
相關報道
宿松火災致5人死亡 兩學生借宿親戚家遇意外
據火災現場目擊者稱,發生火災的民宅共三層,為新建房屋,1到3樓都有火燒煙熏的痕跡。據參與救援的消防隊員介紹,住宅樓一層、二層家中財物基本上被焚燒殆盡,過火面積約130平方米,三層過煙面積較大。
令人痛心的是,5名遇難者均被發現位于二樓的一個客房床前,彼此窩在一起,大人趴在孩子身上呈保護狀。
其中一名遇難女孩吳某燕為當地一中學初三學生,因為臨近中考,為了方便學習,就帶自己的同學徐某某借住在親戚吳某鳳家中。
據屋主一鄰居反映,事發當日上午9時以后,該屋主的孩子正在房間里看電視,突然沒電了,屋主為此還專門檢查并進行了簡單維修。
截至記者發稿時,事故現場已被警戒,省市消防部門和公安機關正在抓緊開展火災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