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
人物簡介
馬可,女,1971年出生于吉林長春,蘇州絲綢工學院(后并入蘇州大學)工藝美術系畢業,服裝設計師。1994年,23歲的她以《秦俑》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至今仍是金獎選手最年輕的紀錄保持者。1995年獲得中國首屆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2013年3月彭麗媛外訪服飾設計者,獲得廣泛好評。
中文名:馬可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吉林長春
出生日期:1971年
職業:服裝設計師
畢業院校: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系
主要成就:全國首屆時裝專業學生
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
1995年中國首屆十佳時裝設計師
代表作品:彭麗媛外訪服飾
個人經歷
1972年,馬可在長春出生,17歲考至蘇州絲綢工學院(后并入蘇州大學),是當時學校的首屆時裝專業學生,是當時模特班里設計效果圖做得最好的學生,后半路出道學設計,21歲分配至廣州一小型服裝公司。
1992年 畢業于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系(現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1994年 作品《秦俑》獲得第二屆“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大賽金獎
1995年 在北京舉辦第一次個人作品發布會;被評為首屆“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被日本《朝日新聞》評為“中國五佳”設計師之一;
1996年 創建“例外”品牌并擔任其設計總監
1997年 代表現代部分參加澳洲悉尼博物館舉辦的“中國服裝三百年”大型展覽
1999年 參加在巴黎舉辦的“中國文化周”時裝表演
2001年 擔任歌手朱哲琴北京個人演唱會的服裝設計與整體形象設計
2004年 在北京舉辦“例外”首次面向媒體的05春夏作品發布會
2005年 獲“藍地”北京·中國服裝設計金龍獎之最佳原創獎、榮獲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時尚新銳設計師”獎項
作為獨立藝術家應邀參加由《周末畫報》主辦的“大聲展”,參展作品:“窗 ”,此次展覽是由全世界近 150名青年創意藝術工作者參加,以推動創意為主旨的藝術展;參加由國際知名建筑師張永和獨立策展的 “2005首屆深圳城市/建筑雙年展 ”,參展作品:“點一” ;
2006年 被《周末畫報》評為“2006全球杰出華裔時裝設計師”
2007年 受邀參加 “2007巴黎時裝周”,發布個人品牌“無用”;其后于巴黎小皇宮Palais Royal的JOYCE畫廊作靜態作品展“無用之土地”。
2008年 獲得第11屆克勞斯王子基金獎(The Prince Claus Awards)
2009年 被香港設計中心授予2009年世界杰出華人設計師榮譽
2010年 榮獲世界經濟論壇授予“2010年世界青年領袖”
作品概況
1994年參加"第二屆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大賽",以"秦俑"系列組裝獲大賽唯一金獎。作為中國唯一代表參加在日本舉行的"亞洲風"亞洲十佳服裝設計師作品展。
1995年在北京舉辦第一次個人時裝發布會,被評為首屆"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被日本"朝日新聞"評為"中國五佳"設計師之一。
1997年入選澳洲悉尼博物館舉行的"中國服裝三百年"大型服裝展覽,代表中國現代部分。
1998年 "例外"服裝系列首次參展CHIC98(中國國際服裝博覽會)大獲好評,一并奪取"質量評比"和"設計創意"雙項金獎。赴意大利羅馬高級女裝學院學習。
1999年 赴法國參加99巴黎"中國文化周"時裝表演。
2000年 被美國《The Four Seasons》雜志評為亞洲"十佳"青年設計師。
2002年 作為中國唯一應巴黎女裝協會邀請參展的設計師,參加巴黎國際成衣展,并取得好評。
自我定位
馬可說她希望能做一個實力派的設計師,“這是我給自己的定位,最后做得怎樣,無論行內、行外(顧客群)都會有公正的評價。”
馬可認為服裝表現了人的特質和她內心不同的東西,是人思維的延伸體,能夠讓“同類”一眼辨出你。“在現在這樣的社會,人和人的交往時間常是短暫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能有深入的了解。你穿怎樣的衣服,便像你的一張標簽,讓同類辨別出你,產出與你進一步交往的欲望。我常常發現著穿品味相同的,談話也會比較投機。比如參加比較不熟人的 party ,一看到著裝感覺相同的,就會產生一種默契,一聊常發現彼此很多觀點都一致。"
責任要求
她對設計師責任做出以下歸納:
1,生態責任(對于未來的責任) 設計師有責任考慮其設計的產品在制做的整個過程里對地球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拒絕做單純追求商業利益而破壞環境的產品,而且盡可能有節制地使用自然資源,一旦采用則從一開始設計便要考慮產品的長期使用及循環利用,而不是做短命產品和一次性產品。
2,道德責任(對于當前的責任) 設計師的敏感度和創造力不僅反映于專業的把握上,更應該體現在對社會先知與良知的角色承擔上。設計師必須是一個有態度的人而非一味投顧客所好的工匠,設計師出于個人的立場不應無條件地滿足顧客的要求。設計師有責任不做過度的設計,僅恰如其分地表達,不過分的刺激人們的感官欲望而企圖引發更多的盲目消費,以期更大的商業利益。設計師在社會上承擔社會良知的角色,首要必備的素質是:誠實正直,不為利益名譽出賣靈魂。
3,文化傳承責任(對于過去的責任)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著前人的智慧和創造的世界上,這些文化的積淀使我們受益匪淺,我們有責任對于這些財富加以保護,傳承和發展,留給未來的人類,而不是在我們的時代中斷。最好的傳承不應僅僅在博物館,而應該是貫穿于我們的生活中,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創造力令這些傳統煥發新的生命力。
麗媛style
2013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首次出訪亮相以來,她穿戴的衣服、鞋子、提包等就受到大家廣泛關注。彭麗媛所穿服裝為中國著名設計師馬可專門設計定制,由民族品牌“無用”及“例外”團隊配合制作。從布料到縫制、染色均貫徹環保理念,并且為純手工制作。此次設計及制作為專項定制單品,不在任何公共場合售賣。
人物特質
創新
設計作業別人選珠子,她選木片、竹片、麻繩
進入到大學的馬可顯現出了良好的文化功底,而她對于服裝設計的濃厚興趣及天賦也表露無遺。雖然主修的是服裝設計與表演,但她畫的服裝設計效果圖是班上最好的,作品一點不比服裝設計專業的同學差。“大概是馬可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發現她在服裝設計展廳很認真地研究設計專業學生的作品,還一一拍照,做成圖冊回去研究,當時就覺得這個小姑娘挺會鉆研的。”作為當時教授服裝設計課程的許星教授至今還記得這件事。許教授說有一次她給全班布置了制作飾品的設計作業,其他女孩子基本上都選擇了珠子來制作,唯獨馬可選擇了木片、竹片和麻繩來完成,色系搭配到位,讓人耳目一新,從這件小事上也能看出她與眾不同的設計思維和設計潛質。
執著
成績一直前三,總愛問“為什么”
在學校時的馬可很文靜,也很執著、認真,這是給幾位老師留下的比較深刻的印象。“只要與服裝設計有關的,她都會關心。一場服裝秀上,除了服裝設計本身外,她還會悉心觀察舞臺布置、燈光設計、妝容等,總之,她有很多的‘為什么’,不停地找老師探討、研究。”
當時擔任馬可班主任的吳志琴老師上形體課,她說,馬可學習很努力,模特練習走貓步,人家走一遍,她卻會自己練習10遍,甚至更多,形體、舞蹈課上,她總要拉著老師,一遍遍地練,直到老師看著點頭認可了才罷休。也正因為如此,馬可在班級里,無論專業課成績還是基礎課程,都是出類拔萃,從來沒有掉出過前三名。
吳志琴回憶說,馬可是班里的團支書,也是她的得力助手,人緣十分好,與同學們相處十分融洽。班里班外的各種學生活動,馬可都要負責組織安排同學們的出行、食宿,每次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很讓老師放心。
細心
工作認真到甚至有些苛刻
討論領子衣角細節花去3小時
“在服裝設計上她經常喜歡逆向思維,敢于創新和挑戰,平時的設計作業就很吸引人。”指導過馬可專業課的皇甫菊含老師回憶道。馬可在生活上卻是十分可愛,她十分愛吃餃子,有一次要過生日了,她便調皮地給皇甫老師打電話要求去她家中包餃子吃,這個愿望很容易地就得到了滿足。
在皇甫老師眼中,情感細膩的馬可在工作上是極為認真,甚至是有些苛刻。2006年,她曾帶著兒子去廣州看望馬可,上午10點就到了她的設計室里,打過招呼后,馬可轉身跟打版師討論服裝設計的兩個細節,關于領子的造型及上衣衣角的邊,到底是多一塊還是少一塊比較好。結果這一討論就一直到下午1點才結束,決定最終的服裝版型。“雖然當時等著她一起吃飯確實有些餓了,但我為有這樣的學生感到驕傲。細節決定成敗,她做到了,所以成功了。”
人物趣聞
第一夫人彭麗媛捧紅本土設計師馬可國產品牌信心大增
在設計師中馬可是一個例外。
第一個例外,是馬可的名氣。只參加過一次大賽,拿了一個“十佳” ,隨即“退隱江湖” ,埋頭做自己的品牌,卻在圈子里名氣不小。
第二個例外,是她的品牌和她本人一樣有名氣。這在國內還是不多見的。往往要么是人比品牌紅,要么是品牌有名,設計師不為人知。
第三個例外,在服裝設計師們紛紛把自己打扮得生怕人家看不出他是設計師的今天,馬可穿著一件帶帽子的休閑衫,一條寬松的休閑褲,簡簡單單的像個學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