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市
地區資料
陽春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全市總面積4054.7平方公里。南北長104公里,東西寬91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漠陽江北南縱貫全市,為狹長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轄15個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共30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陽春是國家地質公園、中國馬水桔之鄉、中國孔雀石之鄉、中國春砂仁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根雕雅石)之鄉、廣東省衛生城市、廣東省雙擁模范市。陽春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百萬人民正在全力打造一個文明富裕、風景優美的旅游城市。
中文名稱:陽春
外文名稱:Yang Chun
別名:春州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春城、合水、三甲等
政府駐地:春城街道
電話區號:0662
郵政區碼:529600
地理位置:廣東省西南部
面積:4054.7平方千米
人口:109.25萬人(2008年)
方言:陽春話(白話)、涯話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廣東花灘森林公園,南國第一洞府-凌霄巖,玉溪仙景,龍宮巖等
火車站:陽春火車站
車牌代碼:粵Q
地區簡介
陽春,意取漠水之陽,四季如春。是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喀斯特地貌地帶,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地處云霧山脈,天露山脈的中段與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間,漠陽江中上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6’27"至112°09’22",北緯21°50’36"至22°41’01"。 。全市總面積4054.7平方公里,南北長104公里,東西寬91公里,是廣東省面積第二大的縣(市),總人口109.25萬,漢族人口居多,瑤、壯等少數民族約1萬人。全市主要方言為粵語陽春話與客語涯話和粵語陽江話。轄15個鎮和一個街道辦事處,309個村委會。市政府駐地春城。
陽春市東連恩平市,東南與陽江市相接,西南與電白縣相鄰,西接信宜、高州市,西北與羅定市相連,北與云浮市、新興縣接壤,是連江門、茂名市,肇慶及五市、三縣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陽春資源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59.2%,有650多種野生植物、1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茶木鵑、豬血木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有近40種礦產,300多萬千瓦水力發電蘊藏量,現已開發超過18萬千瓦。
陽春是國家地質公園、中國馬水桔之鄉、中國孔雀石之鄉、中國春砂仁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根雕雅石)之鄉、廣東省衛生城市、廣東省雙擁模范市。陽春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百萬人民正在全力打造一個文明富裕、風景優美的旅游城市。
歷史沿革
清以前
戰國(前3世紀),陽春為百越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兵第一次南征百越下嶺南,置南海郡,陽春地屬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兵第二次南征百越,在嶺南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陽春地屬桂林郡。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為合浦郡高涼縣地。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置莫陽縣,屬高興郡,為陽春地建縣之始。
晉太康元年(280年),撤高興郡,莫陽縣屬高涼郡。今陽春境北部為蒼梧郡臨允縣地。
南朝宋元嘉年間,在原臨允縣南部(即今縣境北部和西北部)分置龍潭縣、甘東縣,均屬新寧郡。
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撤銷莫陽縣,改設陽春郡并置陽春縣,這是以“陽春”名建縣之始。陽春郡轄陽春、甘泉二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撤銷陽春郡,陽春縣屬高州;龍潭縣改稱銅陵縣,分甘泉縣置西城、流南二縣,均屬端州。大業二年(606年)復置高涼郡,陽春縣屬之;撤銷西城、流南二縣,并入銅陵縣,屬信安郡管轄。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春州,州治在今陽春市區,并恢復流南縣,春州領陽春、流南二縣。同年又分春州置勤州(又稱銅陵郡),從銅陵縣分置富林縣,勤州領銅陵、富林二縣。春、勤二州隸屬嶺南道。武德五年(622年)恢復西城縣,屬春州;撤銷勤州,將富林縣并入銅陵縣。不久,西城、流南二縣并入陽春縣。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恢復勤州,轄銅陵縣。長安二年(702年)又撤勤州,銅陵縣改屬春州。
開元十八年(730年),復置勤州及富林縣,勤州領銅陵、富林二縣。天寶元年(742年),春州又稱南陵郡,并析陽春縣置羅水縣屬之;勤州又稱云浮郡。乾元元年(758年),春州仍領陽春、羅水二縣;勤州由富林徙治于銅陵,又稱銅陵郡,領銅陵、富林二縣。 五代(907-960年),屬南漢,復置流南縣,春州領陽春、羅水、流南三縣;勤州領銅陵、富林二縣。
宋開寶五年(972年)撤銷春州,陽春、羅水、流南三縣改屬恩州。次年,復置春州,撤銷勤州;并將富林縣并入銅陵縣,羅水、流南二縣并入陽春縣;春州領陽春、銅陵二縣。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撤銷春州,陽春縣改稱新春縣,屬新州轄。天禧四年(1020年),再復春州,新春縣復稱陽春縣,春州領陽春、銅陵二縣。熙寧六年(1073年)廢春州,把銅陵縣并入陽春縣,陽春縣屬南恩州。
元代沿宋制,陽春縣仍屬南恩州(至元十三年至十八年曾改稱南恩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陽春縣改屬肇慶府。萬歷五年(1577年),從陽春縣劃出富林及西部山區并入東安縣(1914年改稱云浮縣)。
清代沿明制,陽春縣仍屬肇慶府。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至13年(1912~1924年),陽春縣屬肇羅陽鎮守使管轄。
民國14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專員公署管轄。
民國25年10月,改隸廣東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7年1月,改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專員公署。
民國38年2月,改隸廣東省第十行政區專員公署。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0月22日,陽春縣解放,隸屬粵中地區專員公署。
1950年7月,明代由陽春縣劃出并入東安縣的西部山區,從云浮縣劃歸陽春縣。1952年5月,陽春縣改屬粵西行政區(因署治湛江,1956年改稱為湛江專區、湛江地區)。
1958年11月至1961年3月,陽春縣與陽江縣合并為兩陽縣。
1961年3月,復設陽春縣。
1983年9月,改屬江門市管轄。
1988年1月,歸陽江市管轄。
1994年5月5日,陽春撤縣設市(縣級),由陽江市代管。
行政規劃
2003年經廣東省民政廳同意撤銷山坪鎮,并入三甲鎮。調整后,三甲鎮管轄原山坪鎮和原三甲鎮的行政區域范圍。2004年經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春城鎮,設立春城街道辦事處,作為陽春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至此,陽春市管轄15個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共30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
交通狀況
陽春是珠三角與粵西的交通中樞,交通方便。貫穿境內105公里的三茂鐵路通達汕頭、深圳、廣西、云南、重慶;已開通的羅陽鐵路、陽陽鐵路、省道S113線一級公路、陽陽高速以及即將開通的云陽高速和沿海高速公路、開陽高速公路、陽茂高速公路及相鄰的325國道構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從陽春到廣州、珠海2個小時,到深圳、香港3個小時,陽春已融入珠三角經濟發展2小時經濟圈。
陸路,從市區至江門市236公里(公路里程,下同)至廣州市266公里,至深圳市429公里,至湛江市246公里;
水路,從市區沿漠陽江南下經陽江市至北津港口入南海,航程85公里。與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門相鄰,距陽江港口60公里。
經濟發展
全市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78.1億元,同比增長17.1%,完成年計劃的106%,人均生產總值完成19944元,同比增長15.9%,其中,第一產業47.3億元,同比增長5.3 %;第二產業80.1億元,同比增長25.2%;第三產業50.6億元,同比增長14.2%。三大產業比重優化為26.6:45.0:28.4。
工業經濟
201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預計為261.1億元,同比增長31.6%,完成年計劃的111.1%。
工業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實施“工業富市”戰略初見成效。興建了站港、黎湖工業園,培育發展了康潤家具有限公司、一片天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等13家超億元工業企業,扶持引導宏大、宏信、凌霄泵業等重點企業實現增資擴產,成功地對絲廠、合水糖廠、電影公司、影劇院、市府招待所和醫藥、糧食系統等一批國有企業實施了產權改革。工業結構繼續優化,建材、機電、鋼鐵、紡織、家具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特鋼、醫藥、彩印、電子加工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全市已有1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稱號、8個商標獲“廣東省著名商標”稱號,1個產品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是我市創工業名牌最多最好時期。
對外經濟
對外經濟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022萬美元,其中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145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2.9%。2005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1041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4.2%,外貿出口企業由“九五”期末的18家增至30家。五年累計外貿出口總額完成4.1億美元。
農業和農村經濟
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優質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取得新發展,水果、生豬、蠶桑、花卉、南藥、木材、蔬菜等農產品產銷兩旺,委托廣東省農科院編制的《陽春市優勢農產品發展規劃》已完成。打造農業品牌取得成效,榮獲了“中國馬水桔之鄉”、“中國春砂仁之鄉”、“中國豬苗之鄉”、“中國蠶桑之鄉”和“廣東省林業生態縣”稱號,成功培育了優質有機荔枝,馬水桔成為“廣東省名牌產品”,一批農產品獲得國家無公害產品質量認證。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增加到27家,帶動農戶5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21.1%。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穩步發展,母豬存欄量、仔豬外銷量連續5年在全省排名第一。成功地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以馬占相思等為主的經濟林發展較快,全市林木蓄積量由2000年的793萬立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993萬立方米。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得到加強,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水利設施,全市106宗中小型水庫和77公里堤圍基本實現除險加固達標;灌溉6萬畝農田、惠及10萬農民的西山陂主干渠“三面光”工程正在加緊推進;“十五”期間開工的合水、潭水、春灣等農改項目基本完成,春灣—石望國家級土地整治項目獲國土資源部和省的表揚。全市全面取消農業稅,實現了農民稅賦零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