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渠門
簡介
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墻東側的唯一一座城門,曾稱大通橋門,又稱沙窩門。廣渠門是老北京城門中比較簡樸的一個,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公元年(1555年),主要包括廣渠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與北京外城西側廣安門相對稱。
由來
廣渠門舊城樓已經不復存在。1930年代日軍占領時期將箭樓拆除,1953年為道路通暢拆除了城樓和甕城。
名稱由來
廣渠門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1、根據“廣”的釋義,推測“廣渠”的意思應是寬廣的大渠,可能寓意著“通暢順達”。
2、“廣”和“渠”都有“大”的意思,是同義詞,因此“廣渠門”可能是當時北京城規模宏大的一座城門。因此得名。
建筑特色
廣渠門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四周有回廊。甕城呈弧形。箭樓為單檐山頂,正面及兩側各辟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
廣渠門的甕城很有特點,一般城池的甕城作為戰備要地,里面沒有建筑物和居民,而廣渠門的甕城里面有幾家店鋪。
在甕城里面兩側各有四五家店鋪,形成一條小型商業街,很像一座微型小城。記得路南有一家中藥鋪、一家紙店,還有一家山貨店。四周均是城墻,前邊有箭樓的城門,后邊有城樓的城門,城門關閉后,這個地方很是幽靜,也很安全,幼年時每走過這里,都要在這里游玩很長時間,舍不得離開,心想如能住在里邊該有多好,很羨慕住在里邊的人。想來這個地方其實很危險,如遇火警,無處可逃。城外關廂只有一個糧食集市,東南鄉的農民把自家產的糧食拿到這里來賣,逢集的日子比較熱鬧,城內有一家老字號的裕順齋糕點鋪,它的炸排叉全市有名,很多酒館都從這里批發排叉,賣給顧客作為下酒菜。
戰事
公元1629年11月,皇太極率領八旗軍進軍北京,次年1月3日,兵臨北京城下,“烽火遍京郊”,八旗軍幾萬人,進攻廣渠門,督師袁崇煥聞訊率領九千騎兵直奔京師,與清軍大戰于廣渠門外,袁崇煥沖鋒在前,身中數箭,由上午巳時戰到下午酉時,大戰十小時,擊退了八旗軍。皇太極移軍南海子,以觀事變。與此同時,皇太極覺得袁崇煥是其入主中原的最大障礙,于是便設計了反間計,假意制造了袁崇煥通敵的消息,故意讓被俘的明朝太監側耳聽到,并放他們回朝通風報信。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果然中計,處死了袁崇煥,落得國破身亡。當時的八旗軍統帥的文韜武略、將士的驍勇,成就了其入主中原的雄心大志。清代前期,也出現過“康乾盛世”。然而到了270年以后,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敗,加上外國列強的擄奪,造成了國力衰微,民不聊生。
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了天津、楊村、通州后,直逼北京,由于朝陽門守軍較多,多次攻城不下,于是便從守備較弱的廣渠門、東直門進攻。當時,由于兵力不足,清政府把年歲較大的旗兵都編入守城隊伍。這些人平日是只吃皇糧不當差,養尊處優,大敵當前,也是有心御敵而力不從心,有的還有吸毒的嗜好,守城時帶著兩支槍,一支火槍,一支煙槍,打幾槍后還要吸口鴉片過過癮,這樣的軍隊守城,結果可想而知。歷史有時就是這樣巧合,270年間前后發生在廣渠門的兩次戰役,見證了滿清政府從興到衰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