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區
地區介紹
重慶市江津區,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以地處長江要津而得名。江津位于重慶西南長江之濱,距渝中區公路里程50公里;鐵路里程65公里;水路里程72公里。江津城區氣候特征與重慶相近,但綜合氣象指標要優于重慶。江津區域地形南高北低,最低處珞璜中壩海拔178.5米;最高點四面山蜈蚣壩海拔1709.4米,主城區平均海拔209.7米,50年一遇洪水位199.13米,全區面積3200.44平方公里。
中文名稱:江津區
所屬地區:重慶市
地理位置:重慶西南長江之濱
面積:3200.44平方公里
人口:127.51萬(2008年)
簡介
江津區常住人口127.5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8.6萬人,城鎮化率53.8%;戶籍總人口148.6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2.02萬人,農業人口76.63萬人。2012年全年完成GDP426億元,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5億元。
大江西來,在江津城區受阻于鼎山轉而向北,復受阻于馬駿嶺東巡,再受阻于高家坪南巡南回,最后轉向東北,環鼎山繞了一個幾字形的大彎,故江津又名幾江。重慶市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以來,江津區的城市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1年底,中心城區建成區達48.85平方公里,中心城區人口達45.5萬人,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成效顯著,重慶繞城高速、渝瀘高速公路等重點建設項目順利推進,九江大道、西江大道的建設進一步增強了與重慶主城區的聯系,“五橋六路融主城”的格局逐步形成,城區管網已全面完成改造,城市垃圾實現分類收集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穩步推進,商品流通、金融保險、交通郵電等傳統行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創新,教育、醫療事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服務網絡逐步健全,“四大文化品牌”已深入人心,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2012年6月13日,中國老年協會正式授予重慶市江津區“中國長壽之鄉”的稱號。
歷史沿革
古為巴國地,南齊永明五年(487年)置江州縣。西魏(553-557年)改江州縣為江陽縣,縣治在今江津順江。北周孝文帝元年(557年)縣治遷至今幾江,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縣城地處長江之要津而改江陽縣為江津縣。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江津縣西部置萬春縣(治今朱沱,后改為萬壽縣)。宋乾德五年(967年)裁萬壽縣入江津縣。元至元16年(1279年),屬四川省重慶路總督府自轄的錄事司。明清時期屬重慶府。民國時期先后屬四川省重慶撫府、川東觀察使、川東道、第三行政督查區。
1949年12月,江津屬四川壁山專區;1950年,壁山專區劃歸川東行署。1951年1月,壁山專區由壁山縣遷往江津縣,改稱為江津專區,屬四川省。1960年,江津專區駐地遷往永川,仍稱江津專區。1968年改為江津地區。1981年改為永川地區。1983年2月撤銷永川地區并入重慶市,江津縣屬重慶市轄。
1992年8月4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88號)批復同意:撤銷江津縣,設立江津市。為四川省轄縣級市,由重慶市代管。1997年,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江津劃歸重慶直轄市管轄。
2006年10月22日,國務院(國函[2006]110號)批準:撤銷江津市,設立重慶市江津區。以原江津市的行政區域為江津區的行政區域,江津區政府駐幾江街道。2007年2月13日,重慶市江津區正式掛牌成立。
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
江津城區氣候特征與重慶相近,但綜合氣象指標要優于重慶。江津區域地形南高北低,最低處珞璜十壩海拔178.5米;最高點四面山蜈蚣壩海拔1709.4米,主城區平均海拔209.7米,全區面積3200.44平方公里。
大江西來,在江津城區受阻于鼎山轉而向北,復受阻于馬駿嶺東巡,再受阻于高家坪南巡南回,最后轉向東北,環鼎山繞了一個幾字形的大彎,故江津又名幾江。
政區地理
江津,因地處長江要津而得名。位于重慶市西南部,長江上游、三峽庫區尾端,東鄰巴南區、綦江縣,南界貴州省習水縣,西接永川區、四川省合江縣,北靠璧山縣、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幅員面積3200平方公里,轄22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1 個風景名勝區,189個行政村、77個社區居委會。人口149萬。區人民政府駐地幾江街道。古為巴國地。秦置巴郡江州縣。西魏改江州縣為江陽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江陽縣為江津縣。明清時期屬重慶府。民國時期屬四川省第三督察區。1949年江津解放后屬川東行署璧山專區。1951年璧山專區改江津專區。1968年江津專區改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更名永川地區。1983年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并,屬重慶市管轄。1992年撤縣設市。2006年撤市設區至今。
資源
江津市位于長江中上游,三峽庫區尾端。地處東經105°49′—106°38′,
北緯28°28′—29°28′之間,東西寬80公里,南北長100公里。東鄰巴南、綦江,南靠貴州習水,西依永川、四川合江,北接壁山。地形南高北低,以丘陵兼低山地貌為主,分平階地、丘陵地和山地,其中丘陵占78.2%,低中山占21.8%。南部四面山區系云貴高原過渡到四川盆地的梯形地帶,北部華蓋山等系華瑩山支脈。海拔最高處四面山蜈蚣壩為1709.4米,最低處珞璜鎮中壩為178.5米,相對高差為1530.9米。
江津氣候屬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尚足,無霜期長。市區幾江鎮年平均氣溫18.4℃,冬季平均氣溫7.7℃,夏季平均氣溫28.5℃。年日照時數1273.6小時,年降雨量1030.7毫米,無霜期341天,年濕度81%,太陽總輻射量86.5千卡/平方厘米。
江津資源豐富,是全國商品糧、柑桔、瘦肉型豬、速生豐產林和食品工業基地。全市有主要動植物1800多種,天然氣、石膏、石英砂、石英石、石灰
石、礦泉水等10多種礦產儲量豐富。全市現有森林面積118萬畝,
活立木蓄積量3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27.5%以上。水能資源200多萬千瓦。江津擁有聶榮臻元帥陳列館、聶榮臻元帥故居、陳獨秀舊居,風景宜人的黑石山、駱來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等眾多的歷史文物和風景名勝區。江津物產豐富,特產眾多,江津柑桔、江津花生、油酥米花糖等名特產揚名海內外。
交通
江津地處重慶西南長江要津,地跨長江兩岸,東鄰綦江、巴南,西接永川,南連四川合江、貴州習水,北與璧山縣、九龍坡區相鄰,長江流經境內,成渝、川黔鐵路環繞市境,是川南、黔北通往重慶的必經之地,重慶西南方向的交通總口。
江津地域蘊含巨大的交通發展潛力,現有6條國道與江津結緣:長江過境127公里,擁有5個國家級深水港,境內大小溪河通航里程長達305公里,水能蘊藏量近300萬千瓦:成渝、渝黔鐵路過境15站135公里:公路210國道過境53公里;成渝、渝黔高速公路均為江津開有(或預留有)路門。小南海一珞璜長江鐵路大橋和江津長江公路大橋橫跨大江南北。斜貫市域的渝滇快速通道現已列入重慶市米字型八大快速通道規劃。
區內已建成去主城區快速路有九江大道、西江大道、及渝昆高速、外環高速、成渝環線高速渝瀘段;外環江津觀音巖長江大橋、迎賓長江大橋、幾江長江大橋、江津公路長江大橋、地維長江大橋、小南海長江大橋;規劃建設五舉長江大橋、油溪長江大橋、白沙長江大橋、朱楊溪長江大橋。
江津區目前無機場。
旅游
景點
江津堪稱風景名勝之鄉,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位于江津區域南端渝、川、黔結合部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以森林為基調,以丹霞地貌為特色,以水景為亮點,綿亙百里,四面飛瀑。四面山西南緊連四川合江佛寶國家森林公園,貴州亦水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赤水國家桫欏保護區、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赤水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四渡赤水國家文物保擴區,貴州習水自然保護區等,組合成我國絕無僅有的首家超大型生態公園,是地球同緯度碩果儀存的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珍貴的物種基因庫。
位于西南部的黑石山--滾子坪省(市)級風景名區橫跨三鎮兩鄉,面積125平方公里,由黑石山、滾子坪、人圓洞、塘河水域和清源宮5個獨立景區單元組成,其中黑石山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入選美國出版的世界風景名勝辭典。
江津東部有駱崍山市級風景名勝區,由駱崍99峰、龍登山、紫荊山和天臺湖等景區組成,龍登山曾是明代建文皇帝避難之所,駱崍山上的豬嘴洞曾為田紀云同志當年露宿之地。
江津西北部有碑槽山市級風景名勝區,主要景觀有碑槽山溶洞群、石門大佛寺、聶帥舊居、石筍山、云霧坪、利濟橋等,石門大佛為長江邊第一大佛、中國第九大佛和世界最大的觀音菩薩石刻造像。
西南部有以湖、瀑景觀為主的清溪溝市級風景名勝區。
古老的幾江城區,集中了聶帥母校、聶帥陳列館、陳獨秀故居、陳獨秀原某址、天下第—長聯、江公享堂、圣泉寺遺址、石佛寺、蓮花石以及鼎山、幾水等眾多高質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是“一日游”選擇線路的最佳日的地之一。
江津文明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目前已發現固定文物603處,其中古遺址11處,古墓葬265處,古建筑67處,石窟及石刻93處,近現代史跡17處,近現代代表性建筑3處,其他固定文物127處。在這些固定文化遺產中,屬于新石器時代的3處、漢代49處、宋代19處、明代79處、清代414處、近現代39處,其中有266處已被列入《中國文物地圖冊》。
江津抗戰遺址
5月29日,筆者從江津區獲悉,該區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發現抗戰遺址23處,該區的抗戰遺址總量由原來的7處上升為30處。
抗戰遺址是與抗日戰爭期間有關的建筑或場地。在這次文物普查中,該區文管所通過查閱歷年文物檔案、抗戰回憶文章、《江津縣志》等史志文獻,訪問了經歷抗戰時期的老人,取得了抗戰遺址的第一手線索。
文物專家介紹,新發現的23處抗戰遺址對進一步研究我市的抗戰歷史和摸清我市的文化底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目前,該區文管所用文字敘述、測繪、攝影、衛星定位等方式,對新發現的抗戰遺址的位置、布局、形態、保存現狀、歷史沿革、保護及利用價值等作了全面的記錄,建立了完善的抗戰遺址保護資料。
旅游路線:
四面山二日游:重慶--江津--四面山龍潭湖--臥龍溝--望鄉臺--大洪海--渝黔界碑--中山古鎮--返程
四面山三日游:重慶(成都)--江津--四面山龍潭湖--臥龍溝--望鄉臺--大/小洪海--水口寺--中山古鎮--返程
四面山四日游:重慶(成都)--江津聶帥陳列館--萬里長江第一路--望鄉臺--大/小洪海--珍珠灘--土地巖--水口寺十里峽谷--朝源觀--龍飛廟--中山古鎮--返程
四面山五日游:重慶(成都)--江津聶帥陳列館--濱江路風光--天下第一長聯--四面山龍潭湖--望鄉臺--大/小洪海--珍珠灘--土地巖--水口寺十里峽谷--朝源觀--飛龍廟--大窩鋪原始森林--中山古鎮--返程
江津城區一日游:天下第一長聯--萬里長江第一聯--聶帥陳列館--陳獨透墓--艾坪山兵器演示場--陳獨秀舊居--返程
津北旅游線二日游:聶帥舊居--石門大佛--碑槽溶洞--臨峰山森林公園--返程
駱崍山二日游:天臺湖--獅子頭--駱崍山--雞公嘴--豬嘴洞--返程
黑石山--滾子坪三日游:白沙鎮--黑石山--塘河古鎮--滾子坪九、龍溪--倒流水--石蟆清源官--大圓洞--返程
特產
江津美食與江津風光一樣的迷人。江津廣柑以錦橙為代表,圓潤鮮澤,果味醇濃,酸甜適度,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名揚中外,最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頭條新聞介紹了江津廣柑。江津白酒以“幾江”牌為代表,醇厚廿咧,年產數萬噸,暢銷全國,被譽為江津茅臺:江津花生果仁飽滿:酥脆香甜,著名的江津“天府花生”在東南業、北美、西歐和澳大利亞享有良好聲譽:江津米花糖源起太和齋,香脆化渣,以“玫瑰”牌和“荷花”牌為代表的江津米花糖日前已占領全國同類產品50%以上的市場份額,江津己成為全國最大的米花糖生產基地:江津“順發麻糖”與著名的湖北孝感麻糖齊名,合稱中國麻糖姐妹花:江津芝麻圓子香甜爽門,油而不膩,1981年獲重慶“名小吃”稱號;江津肉片色澤金黃,外酥內嫩,1974年入選《四川菜譜》:江津冰糖竽兒泥、江津冰糖藕丸、江津綠豆團、江津夜露霜等小吃清香甜嫩、爽口化渣,1981年分別入選《川東小吃》和《川味小吃菜譜》:江津燦香雞、江津地雷鴨子、江津酸菜魚(鄒魚)等菜品邑、香、味俱仕,享譽巴蜀,流傳全國;江津“四面碧芽”、“駱崍迎春”、“崍山云霧”等富硒名茶清香鮮醇、湯色綠亮,深受游客歡迎;江津先鋒花椒品質優良,暢銷全國,供不應求。江津四面山絞股藍、四面山臘肉、四面山豆花、四面山糯包谷以及四面山山珍系列等保健飲品和食品源出天然,絕無污染,最能滿足人們現代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