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人物名片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國際著名文化史學者、文學家、散文家、作家、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劇協副主席、青歌賽評委。2006年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臺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海內外讀者高度評價他集“深度研究、親歷考察、有效傳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為守護和解讀中華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貢獻。
中文名:余秋雨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
出生日期:1946.08.23
職業:作家
畢業院校:上海戲劇學院
主要成就:被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
被選為“中國文化傳播座標人物”
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
代表作品:《文化苦旅》
人物簡介
余秋雨,當代中國文化史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2006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1968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黃帝文化國際論壇主席、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兼職教授、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劇協副主席,99讀書俱樂部的榮譽董事長。
《余秋雨作品集》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摩挲大地》《尋覓中華》《何謂文化》等,文化通史《問學余秋雨》,長篇記憶文學《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學術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中國戲劇史》《藝術創造論》《觀眾心理學》等。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987年授予)、“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其中,《信客》被選入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教科書,《都江堰》被選入新課標人教版高中選修《現代詩歌散文欣賞》語文教科書。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他的名字入載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
名字寓意
從發音看,“余”和“雨”的音節一樣,且都是“秋”的韻母;由于“y”是零聲母,顯得聲母“q”格外重要,“秋”的發音構成音美的主旋律;聲調先揚,后平緩,復歸于回旋。該名的音美效果,共鳴連綿,舒滑圓潤,富有朦朧意境。
從審美看,“余”字上下結構,左右基本對稱;“雨”雖是獨體字,也基本左右對稱,呈上下結構;只有“秋”字是左右結構,左右不嚴格對稱;這樣,章體結構就以“秋”字為中心,首末大致對稱。因而,該名是和諧美感的。它從形式上反映了名主極高的審美稟賦。如果換成其他姓氏,音美和形美效果就要發生改變。
從取義看,該名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秋雨連綿,豐盛有余;名主精力充沛,著作繁多,其名與實同義相連。“秋”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也是生發感想和充滿浪漫情愫的字眼,名主對“秋”字情有獨鐘,并且天生富有豐富的想象,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秋”之啟迪,寓意匪淺。“雨”不僅是水,它有水的靈性,而且會動,充滿朦朧般的詩情畫意:“雨”的纏綿悱惻,情運流淌,只有具備較深文化底蘊的人才能體驗出來。
人物經歷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1962年畢業于培進中學,1966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期間,余秋雨的父親被同事誣陷錯劃為“***”,叔父遭到紅衛兵及***派的殘酷迫害而含冤自盡。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蘇吳江縣太湖農場勞動(即下放五七干校)。1975年—1976年在恩師盛鐘健先生的幫助下,到浙江奉化縣一所半山老樓里苦讀中國古代文獻,研習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藝術創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學術著作。先后榮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1979年,與李紅結婚。
1984年,女兒出生。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咨詢策劃顧問,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稱號。
1987年余秋雨到甘肅聯合大學講學,開辦了戲劇創作班,成為聯大的教授。
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
1992年余秋雨辭去上戲院長職務,由胡妙勝接任院長。同年7月,與妻子李紅離婚。
2011年9月16日余秋雨重返甘肅聯合大學,學校特聘他為甘肅聯合大學榮譽教授。
2012年9月11日,余秋雨正式通知日本方面,鑒于日本政府在***問題上的種種作為,決定拒絕出席9月22號在日本召開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研討會。余秋雨原本準備在會上發表一篇有關中華文明數千年來“非侵略、非遠征、非擴張”的學術報告,并以此來對比其他文明。
余秋雨多次出席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擔任現場點評,成為青歌賽最亮麗的風景。
為了尋找中華文化的靈魂,他在長期鉆研典籍后離開書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辭職遠行,考察并闡釋了大量中華文化的遺跡。他所發現并寫到的地點,后來大多成為海內外民眾爭相游觀的熱點。在這過程中,他又創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嶄新文體而開啟一代文風。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晚期開始,為了對中華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他與鳳凰衛視合作,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行四萬公里當今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親身考察了人類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遺址。此后,他又考察了歐洲九十六座城市,繼續對中華文明作比較研究。這種空前規模的文化考察通過全球電視直播感動了世界,他多次應邀到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馬里蘭大學演講中華文化,并成了聯合國世界文明大會、世界華商大會、全球企業家峰會的首選文化演講者。他的書籍,長期位列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在國內,2002年統計的全國十年來最暢銷書籍前十名,他一人占了三本。海內外讀者高度評價他集“深度研究、親歷考察、有效傳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為守護和解讀中華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貢獻。最近幾年,他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機構評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中國文化傳播坐標人物”、“2007十大學術精英”之首,又被世界華人經濟測評體系授予“影響世界100年100位杰出華人獎”。2008年6月上海市政府教育委員會決定建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主要從事文化散文寫作和藝術理論研究。在大陸和臺灣出版中外藝術史論專著多部,曾赴海內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講學,據傳入載了英國劍橋《國際著名學者錄》、《世界名人錄》、《杰出貢獻者名錄》以及美國傳記協會的《五千世界名人錄》等,他還是青歌賽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