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 地溝油
荷蘭 地溝油
消費者最怕的就是地溝油了,現在地溝油有去處了,在航空領域它或許能找到既合理又環保的用途。
這一次,綠銘公司投入加工處理的地溝油原料來自上海,一共有2000噸。既然國內有大量的地溝油原料,為什么國內的國航空公司沒有采取這樣的方式呢?據了解,廢棄油中含有大量的動物油脂,經過提純、化學反應等特殊處理后,可以加工成為0號生物柴油。目前,國內的上海綠銘、中器等不少環保企業都能完成地溝油的初步加工處理,供船舶、汽車等作為燃料油使用。
但是接下來,從“0號生物柴油”到航空生物煤油需要經過特殊工藝處理,使燃燒值等指標達到飛機燃料油的標準,這一步要求比較高,而眼下,國內的技術并不成熟。今年3月份,中石化曾宣布在國內率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航煤產品,并提出適航審定申請。
中國石化以多種動物脂油為原料,采用了自主開發的加氫技術、催化劑體系和工藝條件,在國內首次生產出了符合航空煤油要求的生物航空煤油產品,質量和工藝技術都達到了先進的國際水平,和以石油為原料的普通的傳統航煤相比,中石化一號生物航煤在整個生命周期都具有較好的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和正常的三號的噴氣燃料相溶性也很好,而且表示目前中石化正積極拓展原料的來源,已經和國際以及國內著名的餐飲公司合作,采用餐飲廢油加工生產生物航煤,同時還在積極的開發海藻生產航煤的技術。
對于目前面臨的技術阻礙,綠銘公司執行總裁張英文透露,公司打算先跟國際上的相關企業合作,提供廢棄油原料,進行利潤分成;等到時機成熟時,就可以形成一個合資企業,將技術引進國內。按照計劃,綠銘公司會在今年國慶前后引進這樣的技術,到時候,國內航空公司也能購買并直接使用從地溝油轉化處理來的航空燃料。
不過,張英文強調,有了純熟的技術,也難以讓廢棄地溝油大量“上天”。在很多城市,跟“無本萬利”、非法收購地溝油的“游擊隊”相比,生物柴油處置企業收購原料的價格并不具備吸引力,所以一些小餐飲企業選擇將廢棄油紛紛倒賣給“游擊隊”并最終回流餐桌,正規企業反而面臨原料不足的困境。
另外,航空生物煤油的燃燒值和普通燃油基本相同,但生產成本更高,之前一直是傳統燃油的三倍左右。業內透露,目前收購一噸地溝油的成本大約是4500多元,處理成本約為1500多元,再加上運輸、檢驗等成本,一噸地溝油加工成生物柴油后的出廠成本在6500元上下。
如今,雖然公司進口大量廢棄油原料,試圖跟合作方共同努力降低成本,但轉化成本依然在傳統燃油之上。有媒體報道,受各種因素影響,這種方式目前并沒有形成規模,但如果得到進一步推廣應該會產生不少益處:首先,增加了一個能源的新的來源,第二為那些專門收集地溝油的人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或者賺錢的機會,第三讓大家將來可能會吃的地溝油會越來越少,或者根本就不用吃地溝油了。
這次跟綠銘公司合作的荷蘭航空公司,從2011年9月份就宣布啟用以生物煤油為燃料的客機,執飛阿姆斯特丹至巴黎的航班,以減少碳排放。隨著對地溝油轉化航空燃油的需求量逐步增加,當地已經遠遠不能供應。因此,從去年開始,荷蘭航空公司就已經在中國積極尋找廢棄油原材料的供應,并對很多樣品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非常滿意。
目前,荷蘭航空主要關注中國的大中型城市,因為這些城市的人口比較多、食用油消費量高,廢棄油的產量也相對較多。除了中國,荷蘭航空還從北美以及歐洲其他國家進口廢棄油原材料。因為價格問題,荷航采取了50%地溝油燃料,50%化石燃料的混合燃料。荷航方面負責來華采購地溝油樣品的商務代表透露,預計每年會需要12萬噸地溝油,有長期的、大量的需求。
其實,荷蘭航空并不是唯一一家將廢棄油“飛上天”的公司。早在2008年,英國已經有航空公司嘗試將動物油脂轉化為航空燃油,并進行試航;2011年,英國湯姆森航空公司也嘗試將飛機其中一個引擎中的燃料,改變成廢棄油處理成的燃料油,試航成功。
不過,這個帶有環保色彩的做法,卻遭到一些環保人士的抵制。
執行這次飛行任務的雙引擎波音757飛機,一個引擎的燃料當中加入了50%的氫酯和脂肪酸,它是由廚房廢油加工支撐的。生物燃料提供商表示廚房廢油不能用于其他用途,因而用作飛機生物燃料便能很好的變廢為寶,不過生物燃料在整個航空業的推廣仍需要政府的進一步支持。
但是這趟被貼上環保標簽的航班卻遭到了一些環保人士的強烈抵制,一些英國環保組織認為,這樣的燃料提供的能量微乎其微,因為在四個小時的飛行當中需要飛機上的232名乘客花100年時間來積累廢棄的油,并且生物燃料也不會讓飛行變得更綠色,生產這些產品會破壞雨林、提高食品價格、產生更高的溫室氣體。生產生物燃料的原材料在全球仍存在有爭議,因為有的生物燃料技術是建立在砍伐熱帶雨林和替換食用農業用地等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