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部分地區血液供應調查
6月20日 日前,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給獻血者發山寨餅干“奧利粵”遭到網友質疑。針對網民對義務獻血的諸多疑問,專家指出,在中國部分地區血液供應緊張呈現常態化趨勢下,如何打消疑慮,珍惜和愛護公眾的獻血熱情,是解決血荒治本之策。
公眾獻血愛心欠缺還是采血服務欠佳?
網友“牧魚兒M”說:是國民不愿意獻血還是不敢獻血?眾多媒體報道采血不規范,還有一些醫院粗暴對待我們的愛心,供血緊張沒理由歸咎于國民“消逝”的愛心。
記者日前在烏魯木齊市最大的采血點——南湖獻血屋看到,介紹獻血知識、流程及相關政策的展板前聚集了不少市民。在獻血屋里,醫務人員在給獻血者做完體格檢查并初檢合格后,才在采血區開始采血。
烏魯木齊市血液中心主任文國新告訴記者,采血過程嚴格執行“一人一針”,使用一次性針頭和一次性成品血袋,用后進行統一銷毀,不會給獻血者帶來不安全因素。此外,為保證用血安全,血液還將進行復檢。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哈力達認為,要解決“血荒”,相關部門首先要提高服務質量,打“感情牌”。例如遞一杯水、道一聲謝,能讓群眾在獻血的同時感到溫暖。同時還需要延長工作時間,并對流動獻血車進行科學布點,不僅要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安排采血車,還要定期將采血車開到偏僻地區采血,真正方便群眾。
為何義務獻血,去醫院用血卻要收費?
記者了解到,根據物價部門“凡經過濾除白細胞的紅細胞懸液每袋可加收20元”的規定,制備血液機采血小板每治療量的最高價格為1420元。但國家規定“配血費和儲血費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具體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核定。”因此不少地區臨床用血價格確實存在差異。
此外,還有不少民眾表示,無償獻血后獲得的“獻血證”也不那么管用。很多人都在積極獻血,可一旦需要用血時,報銷往往面臨一大堆障礙,這些都使他們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新疆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吐爾文江·吐爾遜認為,血液的種類粗略統計就有56種之多,功能、用量不盡相同,價格也相差甚遠。相關部門應建立公開透明的獻血用血機制,既要用公開事實向獻血者證明,獻血的程序會被嚴格遵守,獻血的過程衛生安全;也要用更暢通的信息、更扎實的數據向用血者講明白,為何義務獻血,在醫院用血時卻要交錢。
另外,由于目前各地獻血的報銷政策不統一,異地用血報銷需回原獻血地,諸多繁瑣程序使免費用血實現起來比較困難。相關部門應積極推進方便無償獻血相關人異地用血工作,尤其是跨省異地用血報銷工作,才能讓公眾獻血積極,用血方便。
“無償獻出的血液被當做肥料澆灌蘭花”“‘血庫’變‘金庫’”等負面消息,一度將公眾的獻血熱情降至冰點。雖然部分事件得到澄清,但是公眾對血站及獻血制度的信任度依然不高,導致各地血站采血難度依然很大。
此外,有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當逐步承擔起血液采集、儲存等中間費用,實現從無償獻血到無償用血,體現無償獻血事業的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