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收回捐款
近日,網上題為《香港政府撥款和教育界募捐所得重建的綿陽一所中學,遭到地方拆毀》的帖文引發各方關注。四川綿陽方面昨日回應稱,綿陽紫荊中學由于發展需要,經多方征求意見,并與香港教聯會代表充分溝通后,實行異址遷建。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援川重建小組組長麥齊光昨日也表示,由于特區政府撥款援建的紫荊民族中學與當地其他發展項目出現征地、用地不協調問題,特區政府正與四川方面商討處理辦法,包括考慮要求收回由政府捐出的200萬港元。
香港收回捐款 援建學校難逃成敗蕭何
在香港援建四川綿陽民族中學不滿一年之后,這所象征港胞愛心的援建學校便被無情拆除。其中細節其實不必贅述,因為一個不可辯解的事實是,一個事關民族希望和未來的學校,確確實實、明明白白讓位了能給綿陽市政府帶來巨大商業回報的廣場和酒店。對于香港收回捐款的決定,個人表示贊同,更認為香港收回捐款的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
當具有中國特色式的拆遷發展模式被放到聚光燈下,是如此的刺眼,事后的任何借口都改變不了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先斬后奏,沒有什么不可以為利益讓路。至今,我仍清晰地記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宣傳標語,盡管,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比較反對這種“運動式”宣傳口號的泛濫,因為標準的宣傳意味著思想的統一和行為的一體化,而這種集體意志的同一化又往往會抹殺了個性。但在今天當我想起這句標語,心里涌現的竟然更多的是悲涼!
什么是學校,又什么是教育?《孟子·盡心上》有云:“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而在西方,教育一詞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義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說,西文“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但如今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是,援建的學校被“最后一批金鋪”所替代,在各地,類似的情況每天都在上演,似乎金貴的地段理應屬于富人,只要不幸被看上,就只能淪為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的犧牲品。公立學校自不在話下,即使涉及公民私產,也會以公共利益為由被想方設法奪去,乖乖給財大氣粗的開發商奉上。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尖銳指出: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培養大批這樣的“有毒的罌粟花”。 香港決定收回捐款不是作秀而是警醒!如果內地能對港府擬收回相關撥款之舉予以借鑒與仿效,并作出相關制度安排,結果或許不僅有利于社會慈善事業健康發展與捐款人權利維護,有利于相關規劃科學水平的提高,并且還能有利于對公權力的制約,可以說有一舉多得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