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與作用
現代醫學檢查人是否死亡,主要有兩條標準一條是看心臟是否跳動,另一條是看還有沒有呼吸。而祖國醫學則認為,“人活著就是一口氣”,即《黃帝內經》所說“無氣則死矣”,判斷一個人是死還是活,通常是摸一摸這個人究竟還有沒有氣。既然氣對于人體這么重要,那么氣到底是什么? 第一,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 祖國醫學認為,氣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人也不能例外,《黃帝內經》認為氣也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并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機體的各種生命現象。 我國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說“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黃帝內經》里又說“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這些都清楚他說明了,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萬物賴氣而生化和存在。也正因為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宋代名著《圣濟總錄》提出“萬物壯老,由氣盛衰”的觀點,并認為“人之有是形也,因氣而榮,因氣而病”。大醫學家劉完素反復強調氣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義,指出氣是人體盛衰壽夭的根本,他說“故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者。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納神存”。這就完全說明,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和根本,它充滿全身,運行不息,關系著人體的健康1與長壽。正如俗話所說“人身三寶精、氣、神”意思是對于人來說,沒有比精、氣、神更為重要的東西了。但因氣為生化之根,故精與神要賴氣而生。養生就必須以調氣為本。大醫學家李東垣曾在《脾胃論·省言箴》里明確指出精、氣、神三者之間是以氣為主,即“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這里的天人,是指真人、修真得道之人,即養生水平最高之人。究其原因,是他能夠正確掌握和運用精、氣、神三者之間的關系,用自己的真元之氣修煉成精,又使精逐漸積累起來,達到人的主宰--神的健全,若再能使神志清靜,并可控制神不外弛,這樣就成為修真得道之人。此外,養生名著之一的《養生膚語》里亦云“人生天地間,雖可見者形,所以能長久者氣。”這又是氣在生命活動及養生中的重大意義。 第二,氣的分類和作用。 由于氣的來源不同、分布各異,其功能表現也不盡相同,因而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主要如下 (1)元氣。即先天之氣,它是人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種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故又稱為元氣。元氣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有激發和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作用。若元氣充足,則臟腑功能強盛,抗病力強,身體康強而少病;反之先天稟賦不足,或因久病勞損,則會出現元氣衰憊而諸種病變叢生。平時人們所常說的“元氣傷了”,即說明病變的嚴重性,因為是人的根本之氣傷了。 (2)宗氣。它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和由脾胃運化得來的水谷精氣,在胸中結合而成。人身的呼吸、聲音、語言的強弱與宗氣的盛衰相關。又由于宗氣貫心脈,以行氣血,所以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等也與宗氣有關。 (3)衛氣。是本于腎中的陽氣,但必須依賴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才能發揮其作用,而衛氣的敷布,又必須依靠肺氣的宣發。衛氣的主要功能是溫煦臟腑。潤澤皮毛;保衛肌表,抵御外邪,可汗孔開合、調節體溫。若衛氣虛,可見皮膚干枯、毛發失澤,或易感風寒,或表虛自汗、津液自泄。 (4)營氣。營有營運和營養兩個含義。營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氣中比較精瑩而富有營養的物質。營在經脈之中,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運于全身而發揮其營養作用。 氣之在機體,屬于整體作用的有以上幾種,如就局部而言,則五臟各有其氣,但兩者互相資生、互相聯系,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且其總的生成,都是胃氣為根本。如張景岳說“蓋胃氣者,正氣也,猶言人之正氣,即由于胃氣之所出。”五臟之氣,主要是概括了五臟的各自功能,如心氣有推動血液循環的作用,脾氣主管人體的吸收消化,肝能貯藏血液、主疏泄等。此外,還有經絡之氣、六腑之氣等,它們又各具有自己的功能。 氣對于生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保衛肌表、抗御外邪 《黃帝內經》里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思是只要正氣充實于體內,外來邪氣是不能侵犯于人體的。《黃帝內經》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是說邪氣之所以侵犯人體,是因為人體的正氣虛弱了。這些都說明了人體正氣盛,體健,則能抗拒外邪的入侵,若氣弱,外邪則易犯之。 (2)溫煦人體,維持體溫 人體要維持正常的體溫,主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若氣的溫煦作用失于調節,則出現四未不溫、畏寒怕冷等癥。 (3)固攝體液,不使溢泄 脾氣可以統攝血液的流行,不使溢出脈管之外;衛氣主司汗孔的開合,根據人體的需要調節汗液;腎氣能節制尿液或精液,使之有規則地排泄。若氣虛不固,可發生出血、多汗、遺尿等癥候。 (4)激發推動、運行體液 人體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液的循環,津液的敷布,都得依靠氣的激發和推動,若氣虛推動無力,臟腑經絡的功能就會減退,或者發生血流瘀阻,水液留滯等疾患。 綜上所述,氣對于人體的生命活動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延年益壽,就必須注意補充人體的氣。 那么,常用的補氣藥又有哪些呢? (1)人參。自古以來,人參就被作為名貴的補品。許多老弱羸瘦、久病不愈的病人,常常一杯參湯灌下去,便可能從“黃泉道上”被挽救回來。所以,古人說它有扶危救脫之功、起死回生之效,并給予“地精”、“神草”、“長命草”等美名。 目前,現代科學已向人們揭示了人參“起死回生”、“防老抗衰”、“益智養神”的靈丹妙藥之奧秘,是因為人參中含有人參皂甙和人參多糖等主要活性成分。人參皂甙是提高人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能力,抗疲勞,提高思維活動效率,保護心臟,改善心肌代謝,降低血糖1及延緩衰老的主要成分。而人參多糖則是提高肌體免疫力、增強肌體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和抗腫瘤的有效成分。 人參為五加科,味甘、微苦、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功效。但按其加工方法不同,又可分為紅參、生曬參、糖參、參須等。它們雖然都有補氣之功效,但又各有千秋。 生曬參性較平和,不溫不燥,既可補氣、又可生津,適用于扶正祛邪,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 紅參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于振奮陽氣,適用于急救回陽。 糖參性最平和,效力相對較小,適用于健脾益肺。 參須以紅參須為多見,性能與紅參相似,但效力較小而緩和。 野山參無溫燥之性,大補元氣,為參中之上品,但資源少,價值昂貴,很少用。 人參的用法多種多樣可燉服,燉時要用文火(慢火)煮沸一小時以上,以便把人參有效成分煎出,保證療效,用量一般3~9克;可吞服或嚼服,即在人參干燥后,研為細未,每次用量10克左右,這樣用量小,可節省藥物,但能保證一定的療效;還可酒浸,即把人參,或配其他藥共切碎,放入好米酒內浸泡,一般一個月后便可飲服,每次兩三湯匙,一日二次。若要釀酒,可用人參為未,同用面米、釀酒,每次兩三湯匙,每日兩三次飲用。 由于人參較貴重,故要加強保存,如要防霉、防蟲蛀、防變質。平時宜放陰涼干燥處保存;或將其放入裝有石灰的木箱或器具中,將口封嚴。 西洋參西洋參作為滋補珍品已有幾千年的使用歷史。西洋參又叫花旗參,主要產于美國和加拿大,其味甘、微苦、性涼,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為清補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參而不耐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以西洋參易人參,則養陰之力增強,可供激烈活動時疲勞乏力,口于而渴、出大汗者服用,為體育保健之佳品。若將本品與核桃同用,健腦之效極好,久服令人益智不忘,并有預防腦中風之功。戲曲、歌唱演員常飲,有益于嗓音保健。 本品服法主要是將其研為細未,每次服三至五分,溫開水送下,也可煎服,每次五分至一錢,煎時多用文火,可代茶飲,或與其他煎好的藥汁同服。 但本品不適用于體質虛寒而陽氣虛者。平時保存要防霉、防蟲蛀,宜放于陰涼干燥處,或干燥后密封保存。 (2)黨參。以桔梗科植物黨參的根入藥,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為平補保健之品,雖與人參功同,但力量緩弱,臨床上常作為人參的代用品以治療氣虛證。據現代研究,本品有強壯作用,能增強身體抵抗力,能使紅血球增加,白血球減少;也可使周圍血管擴張,降低血壓,并能抑制腎上腺的升壓作用。 本品用量一般為3克至9克,在重病或急病時,也可用到15克至30克,或更多些。 (3)黃芪。藥用其根,為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以豆科植物黃芪和內蒙黃芪等的根入藥。味甘,性微溫,能助衛氣。固皮表,補中氣,升清氣,托瘡毒,利小便,為溫養強壯保健之佳品。據現代研究和臨床應用表明,本藥確有強心、保護肝臟、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等多方面強壯作用,若用大劑量的(30~60克)黃芪,有降壓、利尿、增加血漿蛋白、降低尿蛋白等作用,故常用于高血壓、腎病證屬陽氣衰弱者,收效良好。若與當歸相配,能使大白鼠紅細胞電泳明顯加速,使其恢復到青年大鼠水平,說明當歸與黃芪相配有使“老年”紅細胞趨向于年輕化的作用,有利于抗衰老。黃芪用量為3克至9克,重病或需要時,可用到30克至120克。但胸悶胃滿,表實邪旺、氣實多怒者勿用。 (4)白術。以菊科植物白術的根莖入藥,其味苦、甘、性溫,有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之功,是脾胃氣虛,體弱自汗及妊娠胎動不安的常用藥。據近代研究,本品可使胃腸分泌旺盛,蠕動增速,入血可使血循環加快,還有降低血糖和利尿作用。《神農本草經》里說“久服輕身延年,不饑”,說明常服白術可延年益壽。 白術補氣,偏于健脾,補中焦以生氣,適用于生氣血以治虛;而黨參、人參補氣,偏于補脾肺元氣,適用于補虛救急。 用量一般為5~10克,重病或需要時,也可用到15~30克左右。白術忌與桃、李、雀肉、青魚同食。 (5)黃精。以百合科植物多種黃精的根莖入藥,性味甘平,具有補脾潤肺、補腎益精、強筋骨、烏須發、抗衰老的作用。如《日華子本草》說“補五勞七傷,助筋骨、止饑、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單服九蒸九曬,食之駐顏。”《名醫別錄》列黃精為上品,稱其“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輕身延年不饑。”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把黃精視為滋補強壯、延年益壽之良藥,并有“仙人余糧”、“仙人飯”等美名。據現代研究證明黃精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改善心肌營養,防止主動脈粥樣硬化及脂肪肝的浸潤,并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有促進造血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 黃精由于性質平和,適用于久服,病時調養之用,前人經驗認為“黃精可代參芪”,此說供參考。本品與雞肉同蒸,雞熟食用,能補益脾胃;與豬肉燉食,可加蜜或冰糖食用,能補虛潤肺;水蒸,每劑量為9~15克,鮮者30一60克,內服 若痰濕盛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欲不振,以及脾胃陽虛所致的瀉泄等癥忌用。此外,本品不可多食或過量服用,以免影響脾胃消化引起胃脘脹滿。 (6)甘草。又名粉草,藥用其根及根莖,性味甘平,功能健脾益胃,可用于脾胃氣虛所致的飲食減少、倦怠乏力、四肢無力等癥;也可補益心氣,用于心虛所致的心悸怔忡、氣短、脈結代等癥;還能緩急止痛,可用于肌肉、血管攣急作痛;重要的是甘草能清熱解毒,可解多種藥物中毒1,如解毒保肝,用于病毒性肝炎1的治療。此外,甘草可調和諸藥,能緩和有些藥物的猛烈作用,使其藥性緩和,并保護胃氣。還有,生甘草兼能潤肺,對肺熱所致的咽痛、咳嗽等有效。近代研究證明,本品為滑潤性祛痰藥,口服后能使咽喉粘膜減少刺激,適用于咽喉炎癥;還證明甘草有抑制結核桿菌的作用,可用于%u80ba%u7ed3%u6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