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村級市”終于掛牌了,西辛莊當家人李連成高興地唱起了豫劇選段“吃虧歌”。
全國首個村級市
簡介
昨天,河南濮陽縣西辛莊村村支書李連成,興奮地揭開了村委會門前的新牌子——“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市(籌)”。大門另一側,“村委會”的銘牌,依舊保留著。
雖然,有人開玩笑地開始叫“李市長”,但李連成還是一個村支書,“西辛莊市”在行政區劃上,還是一個村子。照李連成的說法,“全中國第一個村級市”是他的創新。
掛上“市”的牌子,農村就成為城市了?曾有學者指責這是“瞎胡鬧”。對此,李連成卻不惱。這位難得穿西裝的62歲農村老支書,有自己執著的邏輯,“只要村民同意,只要村民日子過得好,村子改啥名都無所謂。”
是否違規
“村級市”有無違規
打了法規的“擦邊球”?
“村”更名為“市”,李連成構想了半年多,每次見到上級領導,他都會提出來。這半年多里,還先后有20多個附近的村子聽說后,主動向李連成要求加入“西辛莊市”,有些村子的“聯名書”上,密密麻麻地按滿了全村人的手印。
但問題是,“××市”是想叫就叫的嗎?記者得到河南省某部門的一份文件,上面明確認定“掛牌建西辛莊市”不符合政策規定——按照規定,行政區劃受憲法保護,不能隨意更換;普通社區的更名,同樣需要逐級上報進行審批。其中還列舉了《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等法規。
對此,李連成哈哈一笑:“我絕對不會干違法的事。”為了表述這個“村級市”的名稱,他琢磨了兩個多月,想過不少名字,比如“西辛莊農村市”、“西辛莊市(村級)”等等,最后,他用了“西辛莊市(籌)”,西辛莊村的牌子,還在。
這樣真的行嗎?記者查閱相關法規,問了好幾位研究行政區劃的學者,發現這個問題,還真難回答。
按照地名管理條例規定,對于“自然村”的名稱更改,要“由所在市、縣地名管理機構提出意見,報市、縣人民政府批準”——但西辛莊并沒有改名。
按照1982年《憲法》規定,中國的行政區劃體系為三級制,局部實行四級制,最低一級為鄉(鎮)。而按照《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行政區劃應保持穩定。必須變更時,要“制訂變更方案,逐級上報審批”,其中,“市、市轄區的設立、撤銷、更名和隸屬關系的變更”,需要由國務院審批——但西辛莊雖然自稱“市(籌)”,還是村一級的行政區劃或行政級別,也就不存在所謂的“變更”。
實際上,對于更名,李連成很謹慎。在制作展板的時候吩咐村民不要寫“建市”,也不要寫“成立”,所以,昨日村中的展板和條幅上,能發現不完整的句子——“祝賀西辛莊市。”
“你可以看成西辛莊要成立一個叫‘西辛莊市’的機構,他打了一個法律的‘擦邊球’。”據認識李連成十多年的一位當地記者介紹,李書記是有“智囊團”的,“西辛莊市(籌)”的提法,背后有高人指點。
“李連成提出了建設全國第一個村級市的構想,這是個挑戰性命題。”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喻新安則說。
記者在村中兩日,聽李連成多次強調,“我絕不是為了當市長、市委書記,我永遠是一個村支書,西辛莊市沒有城市的行政區劃,也沒有公務員。”
原因
緣何“村改市”
要圓農民“城市夢”
李連成是個能人,當過生產隊長,1982年搞蔬菜大棚,蓋起全濮陽第一座農村小洋房,1991年被推選為村支書,帶領全村搞蔬菜大棚。到了1994年,全市推廣蔬菜大棚時,李連成跟村民說:“利潤要低啦,不搞大棚,我們村辦企業。”在村里建賓館、療養院、醫院,都是李連成的創意。
李連成已經當了21年的村支書,十年前,就是全市學習的“典型”。在附近的村中、甚至在濮陽市都有相當的威望,他對農村問題“先知先覺”,自發地“先行先試”,曾多次得到過省市領導的贊賞。
李連成沒上過學,開始識字是在當村支書之后,但他喜愛“創詞”,在濮陽很是有名。不少濮陽人,都知道李連成創造的那些不符合語法規范的口頭語:“非常很好”、“猛烈歡迎”。
不少村干部怕記者,但他說 “宣傳就是生產力”、“批評也是生產力”。記者參加李連成召集的要“合并”到“西辛莊市”的15個村村干部會議,他不斷強調:“要積極宣傳自己”……
李連成愛創新,他認為,“有人不理解就是創新”。但把“村”改成“市”,這個創新跨度實在有點大。記者之前也揣測過,這難道是一個農民的炒作?為的是提高知名度,招商引資、租地賺錢?
在記者反復追問下,李連成說了“村改市”的三條理由:一是要圓農民的“城市夢”,讓農民當“市民”,過上城市生活;二是因為15個村組成的“西辛莊市”,規劃后能節約、整合出2000畝地,引資建廠,再謀發展;三是發展“西辛莊市”,可以減少城市的壓力,西辛莊有學校、醫院和工廠,附近農民不必去城市也能方便地就業、生活。
農民生活“城市化”不就行了,為何一定要改稱“市”呢?
“成了西辛莊市市民,出門在外,就會更注意自己的行為談吐,穿衣服要整潔,不好隨便吐痰。”李連成說,一個字的差別,在農民內心深處,潛在的差距很大:“早就不種地了,在城里打工十幾年,為啥還叫我農民。”
確實,掛牌的時候,有當地李姓村民神氣地告訴記者——以后出門,我就和城里人身份一樣了。
另外,李連成也表示,更名成“市”,對他未來的工作,是一種激勵。
更名“取得了99%村民的同意”。1%的反對,來自家庭困難的村民,他們認為以后“西辛莊市”的房屋要像城里一樣“有規劃”,售價大約每平米2000元,比縣城只便宜1000元,生怕“買不起房”。
怎樣建“城市”
學校醫院療養院一個不能少
如今的“西辛莊”,更像一個城市化的農村大社區。
全村總共600多人口,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村里統一蓋的小別墅,屋檐上仙人走獸,頗為雅致。
村里有規模不大的賓館和超市,所有的街道都是兩車道的水泥路,路燈規整,“沒有一根電線桿,都是地下線纜,有線電視、天然氣直接到戶。”李連成向記者提起西辛莊的“市容”,很是驕傲。
西辛莊“市中心”,是耗資9000萬元建成的“濮陽縣民生醫院”,動用了全村的集體積蓄,李連成先用草灰在地上畫出草圖,再叫來建筑隊建造。
這醫院,是西辛莊的驕傲。濮陽縣城地理位置偏北,縣域南部和東部人口密集,來西辛莊看病,可比去縣城少跑幾十里路。李連成如今身兼民生醫院院長,和城里的醫院合作,請專家醫生來坐診,發一些辛苦費。村民來這里看病,按新農合的標準,能報銷90%的醫藥費。
如今,周圍四里八鄉的鄉親,顯然已經把西辛莊當成了看病的第一選擇。附近魏榆林頭村的魏紀森,帶著自己的小女兒來看發燒,告訴記者:“離家近,服務好,還便宜。”家住慶祖鎮上的何樹林很羨慕“西辛莊市”:“村里能蓋起這么好的醫院,真是哪輩都沒聽說過的好事,做這里的‘市民’,生活有保障。”
李連成向記者描述他的設想,以西辛莊村為“市中心”,這里有醫院、學校、超市、賓館,再修一條“大街”,將15個同屬于慶祖鎮管轄的村子“串起來”,路旁建小區,將散住的村民集中起來。他指著村委會門前的空地:這里要建一個廣場,更遠處,規劃建兩排小高層,將以約200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賣給在西辛莊20余家企業中打工的外來工人。
15個村,將仍由當地村干部管理。涉及到“西辛莊市”的工作,由村干部之間協商,為此,已經成立了“西辛莊市籌備小組”。
李連成強調,目前的近期規劃,是先修好路,給各村改下水道,“搭好框架”。而遠期的目標,是“十年內,發展成十萬人口的西辛莊。”
他前天下午還赴縣政府開會,聽取上海規劃專家的意見——企業建在哪里,住宅區建在哪里。
接下來,“西辛莊市籌備小組”的工作重點,應該是搬遷農民,整合節約出來的土地。
李連成很清楚——成為城市,并非掛牌即可,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他堅信,“世界上的城市,都是人造的,為何我就不能造一個西辛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