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新聞發(fā)言人稱,菲律賓已正式將黃巖島改名為“帕納塔格礁”,在中美兩國戰(zhàn)略經濟對話會談中,菲律賓公然挑釁中國的行為實為亞太地區(qū)和平埋下隱患。盡管美國聲稱,將在黃巖島問題保持中立背后又叢恿菲律賓,以圖壓制中國。但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在中美戰(zhàn)略經濟對話中,率先提出C2概念發(fā)展中美關系,以更清晰的姿態(tài)來力解中國在亞太地區(qū)事務合作中的關系相處。
黃巖島改名
簡介
5月6日,菲方拋出了所謂“帕納塔格礁”和“撤軍計劃”,即將“黃巖島”改為“帕納塔格礁”(下文簡稱“帕礁”)和“在中方開火后撤軍的計劃”。不管是改名還是撤軍都是菲方的詭計,都是其在“黃巖島問題”上的伎倆。
一般而言,一個地方在世界上只有一種稱謂。除非,這是兩個國家共同擁有的。例如,我國的黑龍江是中俄界河,它被俄方稱謂“阿穆爾河”。換句話來說,只有一個地方屬于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才有資格去對其進行命名。反之,則只能用該地區(qū)所屬國的名稱進行稱呼。這樣來看,“帕礁”的誕生,就是菲方在法理上宣布了對黃巖島的所屬權,在國際輿論上造成了利于自己的導向。這樣顛倒黑白的言論不僅在我國引來了口誅筆伐,就連其本國的主流媒體《馬尼拉標準今日報》也刊登題為《它屬于中國》的文章,表明不管在歷史的哪個時期,不管在菲與別國簽署的哪個涉及領土的條約,都沒有把黃巖島劃為自己的領土。相比之下,我國在元朝時期就在該島從事科考活動。這樣來看,“帕礁”是菲方掩耳盜鈴的產物。
現(xiàn)在,黃巖島的對峙還沒有結束。菲方在此時說出了所謂“在中方開火后撤軍的計劃”。這個看似能夠“息事寧人”的行動,一方面是恐懼我軍的力量,另一方面卻是給我國一個“侵略別國”的罪名。因為,此時此刻開火就意味著戰(zhàn)爭的爆發(fā),菲方計劃在中方開火后,就撤離駐軍,我國就輕易拿下黃巖島。這樣,菲方就把“中國侵略菲領土”這一鬧劇給“做實”了。然后,拿著這一“證據(jù)”在其國內煽動民族情緒,引發(fā)對我國不利的事端;在國際社會上,勾結其同黨,充當西方反華勢力的“馬前卒”,從國際輿論上釋放諸如“中國威脅論”等聲音。誠然,菲方這種“以退為進”的手段比對抗要強,也確實能為自己在地區(qū)和國家社會博得“同情”。可是,前幾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明確表示“我們不在具有主權爭議的中國南海支持任何一方”,這對菲而言,無異于“上房抽梯”。從歷史曾為美國附屬國的菲律賓更明白這句話的深層意味。
回顧此次事件,從頭至尾都是菲方在其中作梗,我國是從捍衛(wèi)領海安全的角度出發(fā),在為地區(qū)和平作著艱苦卓絕的努力。現(xiàn)在菲方的鬼蜮伎倆,最終只會讓其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