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挪威畫家和版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畢加索、馬蒂斯及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均曾受到他的影響。愛德華·蒙克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 -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63年12月12日,愛德華·蒙克出生于挪威雷登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克里斯蒂安尼亞(現在的奧斯陸)長大。由于幼年時期,父母和兄弟姐妹接二連三地死去,加上蒙克本人體弱多病,嚴重打擊了蒙克的精神與情緒,死亡烙印在他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深處,致使后來蒙克的作品呈現壓抑且悲觀的情緒。
1879年,蒙克為了成為工程師而進入工學院念書。后因為健康原因而中斷了學業。
1880年蒙克決意成為一名畫家而離開工學院。隔年他考進了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他的老師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爾頓(Julius 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克羅格(Christian Krohg)。
藝術生涯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也展現了自法國畫家處所受到的影響。開始是印象派,接著是后期印象派,然后是新藝術造型。蒙克的繪畫盡管風格上是以后期印象派為主,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征派,其繪畫內容在于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1892年蒙克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在11月份舉行的畫展,他的繪畫也成了爭論的主題,為期一周的畫展結束后,蒙克待在柏林,成為一個多國人士參與的社交圈其中一員,這個圈子里有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包括挪威劇作家亨利克·易卜生(蒙克為易卜生的幾個劇本設計布景),以及瑞典戲劇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
1892年至1908年間,蒙克多數時間都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因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的表現成名。在柏林,蒙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畫),憑著記憶來復制他過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更為深刻,開始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開始住院接受治療。醫院里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
1909年,蒙克回到家鄉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于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1916年蒙克在奧斯陸附近為美麗的大自然和勞動人民的純樸生活所吸引,創作了一組色彩歡快的畫面。其中表現勞動人民的作品有油畫《掃雪工人》、《工人回家》等。
20世紀20年代起,他為易卜生的劇本作插圖。但始終未能完成。
1937年,納粹分子把蒙克的藝術宣布為“墜落”和“頹廢”的,禁止展出,他的作品從德國的各個美術館被撤了下來。這對蒙克來說是很傷心的,因為他把德國看作第二祖國。在德國占領挪威期間,他拒絕與納粹政權合作,不參加為其操縱的美術家協會的活動。
晚年
蒙克在過完80歲生日后一個月的1944年1月23日,于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Ekely)與世長辭。蒙克去世后,根據他的遺囑,他的全部作品無條件地捐贈給奧斯陸市,這筆遺產包括1200幅油畫、4500幅素描、1800幅版畫、6件雕塑以及大批的工具、筆記和書籍等。為了紀念蒙克,1963年,奧斯陸政府建造了“蒙克美術館”(位于Tøyen)。蒙克美術館是全世界收藏蒙克作品為數最多的美術館。
位于奧斯陸的國立藝術畫廊,也收藏了蒙克的一些油畫作品。奧斯陸“大陸酒店”(Hotel Continental)里的“Dagligstuen”酒吧則藏有不少蒙克的版畫精品。
愛德華·蒙克 - 繪畫風格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為題材,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夸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的畫風是德國和中歐的表現主義形成的前奏。蒙克通過這些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蘇菲的肖像畫)、《病室里的死亡》(1893年)、《絕望》(1893-1894年)、《吸血鬼》(1893-1894年)、《焦躁》(1894年)、《灰燼》(1894年)、《生命之舞》(1900年),每幅畫都強烈地傳達畫家的感覺和情緒,其描繪的對象的現實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夸張,對象本身成為一種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雖然它們依然還是具象的。
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是來自于對藝術家內心世界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創作的。在1889年26歲的蒙克就寫道:“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并且相愛。”
在蒙克的畫家生涯中,他多次曾改變藝術風格。在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比如《漢斯·耶格的肖像》)和半印象派(見《拉法耶特大街》)。1892年,蒙克樹立了具個人特色的綜合派原始畫風(比如《憂郁》),在此色彩成為一種象征,亦是種具有承載功能的元素(《吶喊》)。1890年代,蒙克傾向選擇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臺。
蒙克一直想表現人物的內心的心理狀態,出現在他畫中的人物呈現了最能表現這種狀態的姿勢(見《灰燼》),這種安排讓蒙克的畫帶來一種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霎剎那間凝固的感覺,那也許正是人物內心活動達到頂峰的一瞬間。
蒙克所畫的人物,猶如舞臺劇的各個角色(如《病室里的死亡》),很可能每種特定的姿勢就代表一種特定情緒,類似于某種身體語言。由于蒙克所畫的人物都承擔著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以《吶喊》為最有名),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蒙克堅稱,印象派并不適合于自己的藝術。他對描寫現實的任意一個斷面也不感興趣,他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且具有巨大的傳神力的狀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作品創造了緊張氣氛。
蒙克的作品中一部分反映了當時新藝術(art nouveau)的美學思潮。1898年,蒙克專為他的大型繪畫《新陳代謝》(最初名為《亞當和夏娃》)做了一個帶有浮雕裝飾的精致的木制框架,這顯露了蒙克對“人類的墮落”神話的偏愛和他在戀愛方面的悲觀哲學。《空的十字架》和《受難之地》(Golgota)都作于1900年,既反映了當時的形而上學的傾向,又是蒙克幼年時代的虔誠心的反照。
愛德華·蒙克 - 代表作品
《生命的飾帶》
1893年1893年12月,蒙克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樹下大街開畫展。和其它作品一起,蒙克出展了題為《愛的研究系列》,由六幅畫所組成。這是他此后命名為《生命的飾帶 — 生命、愛情和死亡的詩》組畫的起點。它包括深深地沉浸于大氣的主題:《風暴》、《月光》和《星夜》。其它主題有揭示愛的陰暗面的,比如《玫瑰與阿美莉》和《吸血鬼》。
《病室里的死亡》則以死亡為主題,基于蒙克對姐姐蘇菲之死的回憶。在這幅畫中,蒙克的全家都在到,畫面的焦點聚集在蒙克的背影上。1894年,《生命的飾帶》加進了《焦躁》、《灰燼》、《圣母》(Madonna)和《女人三階段》作品集。在世紀之交之際,蒙克完成了他的“生命的飾帶”組畫系列。
《生命的飾帶》的第一次完整展出是在1902年柏林分離派畫展上。
《春情》
1910年,蒙克在精神病病愈后為奧斯陸大學節日廳設計裝飾畫,于1916年完成。其中的壁畫《太陽》受F.W.尼采《人山》的影響,表現了人們對光明的渴望。但在尼采的筆下,只有少數人越過犧牲者尸骨堆成的山而達到努力追求的目標,而蒙克則對生活持積極的態度,夸張地描繪太陽以代替尼采的悲觀的象征。
《吶喊》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完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屬于《生命的飾帶》系列。畫面上,扭曲變形而尖叫的人物造型,像血一樣猩紅的云彩,象征死亡的黑色,仿佛是一場精神災難,表現出令人眩暈的雜亂和夸張的空虛。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
蒙克共創作了4個版本《吶喊》,其中1895年創作的版本(第三版),由挪威商人彼得·奧爾森收藏,他的父親托馬斯·奧爾森是蒙克的朋友、鄰居及藝術贊助人。這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吶喊》,其他三個版本均被博物館收藏。
2012年5月2日,《吶喊》在紐約的蘇富比拍賣行以1.19億美元的天價成交,創下世界藝術品拍賣紀錄。
愛德華·蒙克 - 家庭
母親
勞拉(Laura Cathrine Bj?lstad),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1868年,蒙克5歲的時候死于肺結核,母親過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親單獨撫養。
父親
是位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軍醫,蒙克的母親去世后他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向孩子們灌輸了對地獄根深蒂固的恐懼觀念,影響了幼年的蒙克。父親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
兄弟姐妹
在蒙克的五個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結過婚,但婚后不過數月也過世了。
蒙克的一個兄弟和蒙克最喜歡的姐姐蘇菲在1877年死去。蒙克的一個妹妹在小時候就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病。
親戚
愛德華·蒙克是畫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和歷史學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