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個傳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徑,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婦長年生活在一起。他們是日暮而聚,晨曉而歸,暮來晨去。
走婚族
簡介
摩梭人走婚有兩種方式:一種叫“阿注”定居婚;一種叫“阿夏”異居婚。不管那種婚俗都得舉行一個古老的儀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薩和拜祖宗。在女方家舉行這個儀式,時間一般在半晚,不請客、不送禮,朋友們也不參加。
這個禮儀是由男方家請一證人把求婚者領到女方家,當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他(她)們的母親及舅舅們也了解和默認后才舉行,男方家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把帶來的禮品按規矩放在火塘上方鍋樁的平臺上及經堂里的神臺上,向祖宗行禮,向鍋樁行禮,再向長輩及媽媽、舅舅、姐姐行禮,然后接受長輩們及姐妹們的祝福。送去的禮品按尊長、老少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須按摩梭人裝飾,從頭到腳精心打扮。
走婚禮儀
男方會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親手織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帶。女方家決不會向男方家攤派錢物。他們認為男女相愛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當證人向“阿夏”有母親、舅舅們交待完后,從此男女雙方就公開化了,“阿夏走婚”不請客,不操辦,這種古老的風俗又可儉樸、又省事,整個儀式一個小時即可完成。
現在來講“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過“走婚”儀式后或從男女雙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方家居住的,但后兩者并不多見,他們長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撫養著下一代。這種定居婚為“阿注”定居婚。
現代走婚方式
在現代城市中,也有形形色色的“走婚族”(weekend spouses)。他們是夫妻,感情也不錯,卻不經常住在一起。有的年輕夫婦,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各自經營自己的事業和關系,婚前、婚后似乎一個樣。盡管他們經常分居,但每每到了周末,恩愛著的夫妻就會拋棄各種應酬和瑣事,雙雙入住愛巢,盡情享用浪漫的二人世界。然而,他們在星期一又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中,周而復始。
這就是都市“走婚族”的生活,一種新的婚姻理念和狀態。
在都市“走婚族”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曾經有一個幸福的抑或不幸福的家,有自己的房子,有兒孫繞膝。當他們重新結婚后,由于家庭結構、經濟條件、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因素,不少人很自然地選擇了“走婚”方式。然而,老人“走婚族”因帶著防范的心理和不確定性,對“走婚”的另一方缺乏應有的真誠。此外,“走婚”雙方感情不穩定,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發生劇烈矛盾,會影響老人的身心健康。
也有未婚同居的銀發“走婚族”。這種關系雖然滿足了老人對自由、幸福、愛情的需求,但在法律上缺乏保障,也不符合老人的人生觀。
走婚原因
摩梭人走婚的形式一直讓人們充滿好奇。神秘的走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肖春杰教授向記者詳細描述了這一極具特色的婚姻形式。
據介紹,走婚之前,男女雙方通過平時的接觸了解,尤其是篝火晚會的跳舞對歌,建立了一定的感情。而后男女雙方約好暗號,男方才能進入到女方的花房里。不過,這種愛情關系是在“偷偷摸摸”中進行。
黑夜走婚時,不需金錢厚禮,只要帶上一包松籽與一頂帽子即可。松籽是為了對付女子家的狗;帽子則是進了女子花樓后將其掛在門外,告訴后來的男人,此時名花已經有主,以免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男方多數在夜闌人靜時進入女方房中,而第二天天不亮,男方必須在女方家人未起床時離開。
經過一段時間后,男女雙方情意篤定,山誓海盟;尤其是有了愛情的結晶后,便可以公開出入,家人也就認可。此后,雖然還是走婚,但不必再偷偷摸摸了。走婚雙方有了子女,他們的子女跟隨母親居住,血統世系按母系計算。男方無須到女方家生活,也無須對子女負任何責任,只是每逢過年過節買些衣物給孩子即可。 需要說明的是,摩梭人雖然實行走婚,但不亂婚。他們有自己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不可以同時與幾個人相好,而只能選取一個。一旦雙方感情破裂,只有斷了關系后才可以重新與另一個走婚。此外,除了姑表以外,摩梭人還嚴禁與三代近親走婚,如果發現有近親走婚將被鄉親恥笑。
親屬構成
摩梭人在父系、母系遺傳結構上存在巨大反差,自稱“納日”的摩梭人,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西北古代羌族的后裔,在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民俗文化發展中,先后融匯了藏族、納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文化的成分。 肖春杰教授帶領他的研究小組對摩梭人的族源展開了新一輪的探究,并在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
他們采集了摩梭人和與之相對照的藏族、納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群體的樣本,通過Y染色體、線粒體DNA多態性的諸多數據對比后,推測出了遺傳距離。結論產生了,研究人員有個驚人的發現———摩梭人在父系遺傳結構和母系遺傳結構上有著巨大的反差,他們在父系遺傳結構上與云南藏族的遺傳距離最近,而母系遺傳結構則最接近云南麗江的納西族。據了解,母系遺傳專指以線粒體DNA為表現特征,只在母親和女兒之間代代相傳,子一代總是表現為母本性狀的遺傳現象。而父系遺傳是指由Y染色體為表現特征,只通過父親遺傳給兒子,子一代總是表現為父本性狀的遺傳現象。
“遺傳學所揭示的人類演化史中,父系和母系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是能理解的,但像摩梭人這樣存在巨大反差的現象還十分罕見。”肖教授說,研究小組一致推斷,這是基因交流的結果,摩梭人特殊的母系社會結構可能是導致其母系、父系遺傳結構存在明顯差異的重要原因。
母系遺傳結構最接近納西族,而父系遺傳結構和藏族相近。
根據史書記載,包括云南摩梭人在內的藏緬語族人群,都是源于中國西北的古羌人后裔。在古羌族大規模南遷的過程中,不同的支系隨著遷徙路線、居住環境的變化在和當地兄弟民族的血緣融和后,遺傳結構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摩梭人的母系遺傳結構,會和同為北方起源的納西族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然而,摩梭人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和“走婚”的婚配方式卻增加了父系基因來源的復雜程度,由于基因在傳代過程中會發生重組,容易對祖先歷史的追溯造成干擾。 那么,為什么摩梭人的父系遺傳結構又會和云南藏族相關呢?肖春杰教授解釋了兩種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們有著比較近的共同起源,另一方面是有基因混合所致。根據調查顯示,在瀘沽湖周圍的婚齡人口中,有高達75%的人保持著“阿肖偶居婚(走婚)”這種形式。這種婚姻形式的形成和延續的年代,一般被認為是古羌人遺風的繼承。因此,摩梭人父系基因的混合可能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間;而由于600年前,由西藏傳入的喇嘛教在摩梭人的宗教信仰中占了統治地位,在寧蒗地區甚至出現了類似于藏區的政教合一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