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誕生于1993年,由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發起,經國家廣電總局、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批準.
大學生電影節
19屆大學生電影節名單文章閆妮獲最受歡迎男女演員
最佳影片獎 《Hello!樹先生》 預告片
最佳導演獎 顧長衛 《最愛》 影片點播
最佳編劇獎 林愛華 《武俠》 影片點播
評委會大獎 《星空》 影片點播
組委會大獎 《失戀33天》 預告片 《錢學森》 預告片
最佳男演員獎 李雪健 《楊善洲》 影片點播
最佳女演員獎 梁靜 《星星的孩子》
人文關懷獎 《星星的孩子》
藝術探索獎 《倭寇的蹤跡》 預告片
動畫片特別獎 《兔俠傳奇》 預告片
最佳處女作獎 《轉山》 預告片
最受大學生歡迎導演 鈕承澤、陳可辛
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 文章
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 閆妮
最佳電視電影女演員獎 夏花 《盛糖樂隊》
最佳電視電影男演員獎 苗馳 《糖豆八部》
最佳電視電影導演獎 高峰 《駱駝客》 預告片
最佳電視電影獎 《駱駝客》 預告片
最佳觀賞效果獎 《龍門飛甲》 預告片
青年導演扶植計劃 北大、清華、北師大、傳媒大學、北電、中戲、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概述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誕生于1993年,由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發起,經國家廣電總局、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批準,成為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由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臺影視中心、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影視藝術家協會、北京團市委、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發展歷程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每年國內的第一個電影盛會,因此被譽為中國電影的“第一聲春雷”。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一般在每年的4月20日到5月中旬舉行。(第十屆由于非典延期至9月)。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12年來,她一直高舉“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的大旗,堅持“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的特色,樹立了不同于國內其他電影節的全新形象,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秘書長由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的一名年輕教師擔任,秘書處成員包括18名研究生和若干本科志愿者。組委會成員構成包括:教育部、北京市委領導;各主辦單位負責人以及各高校主、分會場負責人。
從1993年開始,累計有一百萬之多的中國大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第九屆大學生電影節“中國電影杰出貢獻獎”得主、年逾古稀的謝晉導演在領獎致辭時說:“我參加過全世界很多電影節,也包括美國的大學生電影節,它們都沒有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這樣充滿激情,這樣輝煌。” 大學生電影節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各地高校,第十屆主分會場共計37所,第十一屆分會場數目達50所之多;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第十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正逢中國電影的百年華誕,今年將有中國的100所高校參加“向中國電影致敬”的中國電影巡展活動。這次活動正拉開第十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序幕。
國務委員陳至立在給第十一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寄語中說“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其意義已遠不只于電影教學與實踐的結合。電影節對高校大學生產生了積極影響,加深了大學生對國產電影以及中國文化發展的了解,活躍了校園生活,也促進了大學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副總局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2002年北京市委副書記龍新民在第九屆大學生電影節開幕式上致辭:“大學生電影節符合江總書記三個代表中的代表先進文化。北京2008年要搞文化奧運、綠色奧運,大學生電影節應當成為北京市的文化品牌,成為人文奧運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年在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舉辦期間,國內眾多媒體對大學生電影節給予了大量的報道和關注。其中包括有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電視臺、鳳凰衛視中文臺、香港華娛、香港無線電視臺、《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北京晚報》等百余家媒體。而星光閃耀的電影節閉幕暨頒獎典禮每年都吸引了無數的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的優秀影人和藝人。晚會全程每年由廣電總局電影頻道、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和北京電視臺等媒體錄制播出。
在過去的十一屆大學生電影節中,包括《背靠背,臉對臉》、《美麗新世界》、《那山那人那狗》、《洗澡》、《開往春天的地鐵》、《卡拉是條狗》等眾多優秀的國產影片贏得了大學生觀眾的一致認可。這些影片后來在國內的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以及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各種榮耀。同時涌現出了一大批包括霍建起、張揚、路學長、張一白、陸川以及去年首次參加第十一屆大學生電影節的謝東在內的新銳青年導演。在去年的第十一屆大學生電影節上,包括謝東導演的處女作《冬至》,霍建起導演的《暖》,鄭洞天導演的,《臺灣往事》,王全安導演的《驚蟄》,黃宏導演的《陽光天井》和安占軍導演的《看車人的七月》等等優秀國產電影都給大學生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謝東導演的《冬至》作為中國第一部數字電影在第十一屆大學生電影節首映式上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參賽影片由組委會發邀請函到各電影廠家宣發處,然后由廠家推薦去年三月到本年度三月之間通過電影局審查的優秀國產電影。評委由專家評委和學生評委構成,其中專家評委占總人數的1/3左右,學生評委占總人數的2/3。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地高校(電影節主分會場成員),由組委會秘書處向各高校團委發出邀請。然后由各高校選送有一定影視專業素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擔任。去年有來自全國50所高校的50名學生評委參加了第十一屆大學生電影節的評選工作。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大學生評委和有關專家一道評選出每年度最被大學生觀眾欣賞和認可的優秀國產影片。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除了對每年度的國產新片進行評獎之外,還舉辦專題影展、學術研討、專題講座、導演研究和社會調查等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專家和學者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影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
獎項設置
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獎、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最佳處女作獎、中國電影杰出貢獻獎 、喜劇片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自第七屆起,大學生電影節推出了大學生短片競賽,第九屆起增設電視電影展播與評獎。從去年的第十一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開始,首屆大學生動漫大賽在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發起。參賽的短片和動漫作品有300部之多。
展望
在中國電影百年華誕來臨之際,我們衷心期待著有更多的大學生觀眾關注中國電影,關注第十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