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郭美美之后,紅會再曝為國企及老干部局捐劣質自行車。
紅會劣質自行車
簡介
繼郭美美之后,紅會再曝為國企及老干部局捐劣質自行車。據媒體報道,這些由紅會捐贈的劣質自行車,因為質量太差而引發怨聲一片,不少退休干部表示,這些捐贈的自行車,騎沒法騎,賣沒人要,擱在家里還占地,他們不明白為什么明明是劣質自行車,紅會為什么還往外捐呢?截至目前,紅會方面并沒有任何回應,究竟事情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只是這樣的不負責任的做法,可能將變成壓倒紅會的最后一根稻草。
仁愛基金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是中國紅十字會主管、經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2008年被民政部授予“5A基金會”。
目前主要實施兩大公益項目:“紅十字天使計劃”,“博愛助學計劃”。
“仁愛基金”是紅基會下屬一項專項公益基金,是實施上述兩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助學、救助社會弱勢群體、改善貧困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條件。
管理原則:遵循雪中送炭、公開透明、尊重捐贈方意愿、體現資助效益四項基本原則。
一提起停放在公司游泳池的200輛自行車,中航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飛公司)工會生產辦負責人郭公利就有些氣不打一處來。
2011年8月12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仁愛基金志愿者工作辦向該公司捐贈2000輛自行車。但還沒發放完,就因為質量有問題、職工罵聲一片陸續收了回來。
西飛公司工會很在意自己在職工中的聲譽,立即與對方接洽,該志愿者工作辦隨即將剩余1800輛自行車拉走,并答應調換。而從職工手里收回來的200輛,一直停放在游泳池。
捐贈原因
2011年6月,仁愛基金志愿辦給渭南市市委離退休老干部捐贈了700輛自行車。渭南市中級法院已經退休的院長韓彥臣說,自行車孫子一直騎著;渭南市糧食局退休局長景險峰的自行車一直扔在兒子家地下室里,“沒動過,連看都沒有看一眼”。
原渭南市政協副主席劉根成表示,“平時出門都是近了走走,遠了坐車,所以自行車也沒人騎,最后親戚騎走了”。
據渭南市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干局局長、市直離退休黨委書記陳學敏介紹,“仁愛基金”送來的700輛“弗思特”牌自行車每輛價值728元,總價值55萬元。經研究700輛自行車分配給“市直部門離休干部和市直部門曾擔任正縣實職的退休干部”。“一些離休干部,老干部大多都是70-80歲的老人,其實都騎不了,但是可以將自行車送人呀”。
陳學敏說:“我們從來沒有向哪個部門申請過要自行車,都是紅十字會主動提出向我們捐贈的。人家捐贈不可能是名牌,無償送來的為何不要呢”。
“我們不能埋怨人家送來的不好,確實有個別自行車在長途運輸中,有點碰撞,大部分自行車質量還是可以的,我們不能白吃棗,還嫌核大”。陳學敏說。
但很多受捐者卻很納悶,為啥志愿者工作辦要主動聯系,給他們單位捐贈自行車?是錢多的捐不出去嗎?
沒有票據 紅十字會怎么上賬?
“仁愛基金”為何如此偏愛這些大企業?這是很多了解此事的人共同的疑問。難道這些企業真的“窮”到了需要捐助的程度嗎?
其實不然。例如,多次接受“仁愛基金”捐贈的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截至2010年底,集團總資產1448億元,排名中國企業500強第72位、中國企業效益200佳第69位;而陜煤化集團,自稱中國西部煤炭航母。企業職工人均年收入2010年5.8萬元。中國企業效益200佳中位列35位,是陜西入圍中國500強企業中效益最好的企業。
對于這樣的捐贈對象,渭南市一位一直關注此事的媒體工作者這樣認為,“這樣的救助更像是一種福利,根本體現不出資助效應。”
很多人都表示不解: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捐贈,一片紙的票據收條都沒有,中國紅十字會怎么上賬呀?是管理混亂還是有人試圖渾水摸魚?
據志愿辦主任時進龍講,仁愛基金向陜西捐贈自行車的計劃是10萬輛。那么,這些自行車從哪兒來?價值究竟有多大?是企業捐贈的還是花錢買的?如果是花錢買的,那么,仁愛基金為什么要花這么多錢買自行車進行捐助活動呢?
當西飛公司、澄合礦務局等企業離退休干部、職工紛紛抱怨紅十字會捐贈給他們的自行車質量太差時,肯定料想不到,捐贈號稱價值700多塊錢的自行車,實際上只值140元,實為天津一個家庭式的自行車作坊拼裝而成。該自行車的生產商,天津市福×自行車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大龍(化名)向媒體證實,事實確實如此。
我們期望紅會能盡快對捐贈劣質自行車一事予以回應,要知道,紅會的百年基業再也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