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語中的一個詞,是當下潮人都熱衷使用的語言,在電玩青年、文藝青年、潮人、網民之間流傳,由網絡表情:o延伸而來,因震驚、驚怕等做出的嘴巴長大的表情。
O嘴
簡介
O嘴:潮語中的一個詞,是當下潮人都熱衷使用的語言,在電玩青年、文藝青年、潮人、網民之間流傳,而大眾對它幾乎一無所知。和正在興起的“雷文化”風潮一樣,一場“潮語”大革命也在興起。受到這股潮語熱的影響,在各大論壇、博客和個人msn通訊上,潮語都成為了人們表達的一種方式。
起源
方言俚語
由網絡表情:o延伸而來,因震驚、驚怕等做出的嘴巴長大的表情。郭必之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早前在中學會考的試題中,出現了「見鬼勿O嘴,潛水怕屈機」這句口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討論。「O嘴」、「潛水」和「屈機」這3個詞,不要說內地的人,就算是40歲以下的香港人,恐怕也很少知道它們實際的意思。
我第一次接觸到「O嘴」這個詞,是去年和一位學生談天的時候。她說某個科目的內容很不好理解,上課時同學「個個都O曬嘴」─試想想把嘴巴弄成「O」形,你的樣子會顯示出怎么樣的表情?我馬上想到的是「驚訝」。這也是「O嘴」最基本的意思。隨著語義的逐漸延伸,現在「O嘴」也可以指「無奈」或「沮喪」。最近內地和臺灣的網絡都流行著一個表情符號「獅」。「獅」本身是一個古字,有「光明」的意思。但在網絡語言,它卻代表一個五官都縮起來的人臉,表示「無奈」。「O嘴」和「獅」看來有「異工同曲」之妙,不過「獅」好像更「形象化」一點。
「潛水」流行逾10年
根據我的認識,「潛水」這個詞在校園里至少已經流行了10多年。它本來是指「只顧讀書,不愛參加群體活動」的同學,就像潛水員潛到海底里去了、不跟水面上的平常人接觸一樣。后來網絡語言吸收了這個詞,指「一些很少在網絡論壇上發帖的客戶」。
從字面上看,「屈機」一詞并不好理解。有人以為它跟什么機器有關,其實并不如此。它最初只是一個游戲機術語,慢慢在網絡語言中普及起來,意指「被對方強力壓迫,沒有招架之力,只能無奈地接受結果」。有些人認為「潛水怕屈機」的「屈機」沒有上述意思,因此懷疑出試題的人員并不了解這個詞真正的含意。
大部分俚語數十年間「灰飛煙滅」
無論身處什么時代,都有屬于那個年代的俚語。《新五代史;王彥章傳》就有這樣的記載:「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像「豹死留皮,人死留名」這種可以流傳百世的俚語只占極少數,大部分俚語在數十年間便會「灰飛煙滅」,被人們徹底遺忘掉。還在念中學的朋友,可能已經不大懂得「死火」、「弊家伙」(糟糕)、「賣咸鴨蛋」(死了)、「捻化」(作弄) 這些詞語的用法了。但它們在30年前,都是非常流行的詞語,就和今天的「O嘴」、「屈機」一樣。隨著網絡文化的迅速普及,新的俚語大量出現,舊的俚語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我預期,俚語更替的周期會變得越來越短。不出10年,「屈機」可能會被更「潮」的詞語替換掉。
我們說話時、寫作時可以完全不用俚語,但不能否認它在我們語言中存在的事實。
O嘴應用
2008年4月26日舉行香港中學會考中文科聆聽及綜合能力的考卷中,有題目要求考生撰寫演講詞,分析近年興起的潮流用語,用作教育局局長參觀學校時作演說之用。題目列舉學者及廣告從業員對潮語的正反看法,讓學生作答題參考,試卷下半部印有一張主題公園萬圣節活動的宣傳海報,海報上出現了數句以潮流用語創作的口號,問題口號“見鬼勿O嘴,潛水怕屈機”就是出現在該海報上。考生需閱畢整份資料后,再回答有關的問題。潮語成為學生升學的必學知識,事件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極大反應,甚至有評論員指“試卷上不應用上這些粗鄙的字眼”,還有考生于網上發起行動,不滿中文科以潮流用語設計試題。
80后作者蘇真真愛香港中出現:見鬼勿O嘴,潛水怕屈機
相關詞語及內容
扮蟹:裝模作樣,裝腔作勢,裝瘋賣傻。
勁怒喪爆:每個字都可獨立使用,表示“非常、極度”。
潮裂:形容對方非常緊貼潮流,也有嘲笑的意味。
O嘴:由網絡表情:o延伸而來,因震驚、驚怕等做出的嘴巴長大的表情。
語癌:語病升級版,表示對方有嚴重的語言語法問題。
十撲:英文support的粵語音譯,表示支持對方的觀點。
賣飛佛:英文myfavourite的粵語音譯,表示“我最喜歡的”之意。
KUSO:日文原意“很可惡”,現引用成惡搞、搞笑。
HEA:做無聊事、四處游蕩以打發時間,或得過且過地過日子。
KAI:形容對方愚蠢、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