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出土的佛頂骨舍利將從南京出發前往港澳進行開放瞻禮,5月4日歸返南京。這是佛頂骨舍利自出土后首次離開內地。
南京佛頂骨舍利啟程赴港澳
簡介
4月25日,佛頂骨舍利被供奉在“阿育王塔”里。
當日,佛頂骨舍利在香港佛教聯合會迎請團及南京護送團的護送下由南京棲霞寺出發前往香港。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出土的佛頂骨舍利將從南京出發前往港澳進行開放瞻禮,5月4日歸返南京。這是佛頂骨舍利自出土后首次離開內地。
相關鏈接
沿著南京最繁華的老城區夫子廟一路往南,出了重重城門聳立、氣勢宏大的南京古城門中華門,就是著名的“胭脂河”秦淮河,走過河上自古留下盛名的“長干橋”,沿著右手邊的河岸就是詩仙李白的《長干行》中所說的“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的金陵古長干里。這里早已成為住宅參差的老居民區,唯有一塊碩大石碑藏于雜亂民居之間,向人們敘述著千年前曾在此處梵唄吟哦、香火不散的金陵大報恩寺勝境;而曾于河岸邊拔地而起、流光溢彩的九層琉璃寶塔也在歷史上的屢次戰火中分崩離析,留下了一座神秘地宮深藏地底等待世人發現其間奧秘。誰也沒有想到這將是繼陜西法門寺地宮之后,另一座震驚世界的佛門寶庫。
2008年11月22日下午15點許,從大報恩寺遺址內出土的一個大型鐵函被眾人團團圍住,南京市博物館大報恩寺地宮考古發掘隊隊長祈海寧緊張地注視著眼前的機械手伸入函中,短短的二十余分鐘,對于祈海寧來說,漫長如半日。看著“鐵手”從鐵函中緩緩取出所藏的阿育王塔,祈海寧松了一口氣,這座精美絕倫的千年珍寶終于得見天日。“包裹著這座阿育王塔的是近百幅宋代絲織品,不少絲織品上墨色如新的題寫了宋代施主的發願文字,筆墨勾勒之間,展開了一幅千年佛都金陵的歷史長卷。
公元248年,印度高僧康僧在金陵長干里創建了中國南方第一座佛教寺院———建初寺,佛教自此于中國南方勃興;東晉時,建初寺改稱長干寺,高僧劉薩訶在此發現佛祖真身舍利、以及佛祖發、爪(頭發與指甲)等聖物,崇佛最盛的梁武帝為此大修長干寺,于此建築雙塔並在雙塔地宮內深藏舍利及爪、發等物,這批舍利既后來請出的10枚“感應舍利”的源頭;北宋年間,埋藏在長干里地下的佛祖舍利屢屢顯靈,宋真宗為此重修長干寺並改名天禧寺,興建九級佛塔,期間從北印度來華的高僧施護將他帶來的佛頂骨舍利捐獻給長干寺,從此此佛家至寶就瘞藏于新建的寶塔地宮之中。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在天禧寺原址重建寺院,並改名為大報恩寺,其寺后高達78米的九級琉璃寶塔更成為當時一大奇跡,被西方人譽為“堪與世界七大奇跡媲美的建築奇觀”。大報恩寺與琉璃塔香火旺盛延續明清兩朝,直到1856年惜毀于太平天國的戰火。
“2006年全面發掘大報恩寺遺址時,大家都很擔心遺址早在戰亂中盡毀。”祈海寧說起2007年一整年在遺址進行的“地攤式”搜索不禁激動,“那年年末發現的九層琉璃塔塔基和塔底地宮入口讓大家既興奮又緊張,這個入口是否已經被發現並破壞成為大家疑慮的焦點。”
2008年,考古隊在地宮內發現了上萬件珍貴文物。奇怪的是這些文物並非事先認為的明代大報恩寺所藏,其中一具石函上所刻的“金陵長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讓時光機器猛然后退了400年,從明朝的大報恩寺回溯到北宋年間的天禧寺。“多虧了大報恩寺琉璃塔沿用北宋天禧寺的九級佛塔地宮作為地基,讓這批珍貴文物和佛家至寶佛頂骨舍利得以保存至今,重光人世。”
“瘞藏‘感應舍利十顆,並佛頂真骨’兩份舍利”——從《石函記》上的一段話了解到,鐵函所放的這座高達1.2米的七寶阿育王塔實為佛頂骨舍利的供奉之所。
2010年6月12日上午9時15分,在全世界的矚目之下,于南京“千佛名剎”棲霞寺內,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世上唯一一塊“佛頂真骨”和十顆“感應舍利”的真容展現在世人面前。
“佛頂骨舍利象征著佛陀的無上智慧,見舍利如見佛陀。佛家無上之寶盛世重光,對佛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日來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同瞻至寶,恭頌經文;佛教信徒紛擁而至;世界各地媒體大量關注。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