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曝光皮革制膠囊的新聞之后,鄭州市以排水溝驚現大量被傾倒的膠囊,五顏六色的膠囊覆滿渠面,將溝渠染成了“彩虹河”。
鄭州傾倒膠囊
簡介
在央視曝光皮革制膠囊的新聞之后,鄭州市以排水溝驚現大量被傾倒的膠囊,五顏六色的膠囊覆滿渠面,將溝渠染成了“彩虹河”。為了防止這些傾倒膠囊的“眼淚”對水源造成污染,不少附近居民自發組織打撈膠囊,只是,花花綠綠的膠囊可以被打撈,傾倒的“眼淚”也可以煙消云散,公眾對藥品安全的信任恐怕再也難打撈起來。
近期一些知名藥廠涉嫌使用工業明膠加工空心膠囊成為社會焦點,在此背景下,河南鄭州日前連續出現兩起大量空心膠囊棄置事件尤為引人關注:4月21日,鄭州鄭上路一段300余米明渠被空心膠囊堆成“彩虹河”;4月18日,新鄭郭店鎮一塊麥地旁出現大量袋裝空、實心膠囊。人們最關注這些膠囊從何而來,對此,事發所在地相關部門在清理棄置膠囊的同時,表示正在依法查處這些膠囊的來源。此前在央視曝光鉻超標空心膠囊后,鄭州市藥監局曾要求各藥品相關單位自查,暫未發現曝光的13批次問題藥品。
據悉,被傾倒空心膠囊的排污溝渠寬約半米、深約70厘米,位于道路北側,這些膠囊被按顏色“歸類”,白色、藍色、紅色、黃色“分段”填滿了溝渠,幾乎看不見渠水。這些空心膠囊無標志,看起來非常像硬塑料殼,用手捧起時發出“嘩嘩”的摩擦聲,輕輕一捏就能捏碎,沒有柔軟手感。
齊魯晚報評論稱,用來維護身體健康的救命藥,卻包裹在工業廢料生產的致病膠囊里,“膠囊里的秘密”被媒體曝光之后令人瞠目結舌,也應當引發刮骨療毒式的整改。盡管只是一粒小小的膠囊,卻暴露出中國衛生安全的痼疾,“禍從口入”的現象已經從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豬肉等食品領域,蔓延到了涉及民眾生命健康安全的醫藥行業。
毒膠囊事件需要的,已經不僅僅是一次行業整頓風暴,更需要整個發展、監管體系的頂層設計。比如此次毒膠囊事件后,同類藥品在通過藥監局審批允許面市后,能否像建筑工程那樣實行終身問責,以免監管部門在任期內不作為或遮掩問題,而任期結束問題暴露之后卻又查不到責任人。對于這種極端惡劣的公共安全事件,除了行政部門的監管,司法部門是否應該以投毒罪嚴辦,以增加對不法分子的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