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責任能力
簡介
1.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認識自己特定行為的性質、結果與意義的能力;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支配自己實施或者不實施特定行為的能力。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密切聯系。辨認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辨認能力就談不上有控制能力。控制能力則反映辨認能力。有控制能力就表明行為人具有辨認能力。但在某些情況下,有辨認能力的人可能由于某種原因而喪失控制能力。所謂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是指同時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果缺少其中一種能力,則屬于沒有刑事責任能力。
2.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通常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故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只是一種消極判斷。在判斷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對于無責任能力的判斷,應同時采用醫學標準與心理學標準。即首先判斷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其次判斷是否因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前者由精神病醫學專家鑒定,后者由司法工作人員判斷。司法工作人員在判斷精神病人有無責任能力時,除了以精神病醫學專家的鑒定結論為基礎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注意審查精神病的種類以及程度輕重,因為精神病的種類與程度輕重對于判斷精神病人是否具有責任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第二,要在精神病人的左鄰右舍調查其言行與精神狀況。第三,要進一步判斷精神病人所實施的行為與其精神病之間有無直接聯系。(2)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間歇性精神病人實施行為的時候,如果精神正常,具有辨認控制能力,就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反之,如果實施行為的時候,精神不正常,不具有辨認控制能力,該行為便不成立犯罪,因而不負刑事責任。由此可見,間歇性精神病人的行為是否成立犯罪,應以其實施行為時是否具有責任能力為標準,而不是以偵查、起訴、審判時是否精神正常為標準。(3)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4)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5)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