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糕鞋是一種新形式的高跟鞋,世界各國非常的流行這種新式高跟鞋。愛美的年輕女士們穿上這種鞋底像發糕一樣厚的鞋,感覺頗為良好。但是最近英國、日本研究機構的調查發現,穿這種鞋的女士容易受傷,他們把“松糕鞋”和其它高跟鞋一并稱作“死亡之鞋”。
松糕鞋
概述
回首整個時尚的歷史,不難發現其實松糕鞋在歷史的各個階段都有著不一樣的表現形式。早在十五世紀松糕鞋便在東西方都有風靡,在中國清朝的皇宮,松糕鞋便是官宦名媛的身份標志;而在歐洲,松糕鞋最初被用作鞋套為名媛淑女服務,而后來,松糕鞋漸漸成為了風靡之物,被設計得越來越精美。由于其高人一等的關系,意大利威尼斯人則更把它視為身份的象征。而后來因為意外頻生,1670年英國國會頒令禁止穿著。
英國標準研究機構通過調查發現,近兩年來,英國每年平均有9000人因為穿上高跟鞋和“松糕鞋”受傷。由于高跟鞋的跟部過高或者“松糕鞋”的底部太厚,容易使人行走時身體前傾失去重心,扭傷腳部關節、踝骨或韌帶,造成骨骼斷裂或其它嚴重損傷。據稱,今年以來這類鞋子已經造成英國一人死亡。
日本一家學院的研究也發現,有23%的女士曾因穿高跟鞋或者“松糕鞋”在街上行走而身體失衡,跌倒在地,還有一半多的女士因此而受傷。最近,一名日本女士因為穿著12厘米高的“松糕鞋”而摔倒,跌得頭破血流。
起源
松糕鞋的出現,可追溯至30年代SalvatoreFerragamo的設計,由于當時意大利的政局不穩,原料供應變得緊張,原本用來承托足弓的鋼片以至皮革均被軍隊征用,于是Ferragamo惟有改用其他物料代替,而水松厚底鞋就是因此誕生。到了七十年代、喇叭褲襯松糕鞋更成為最流行的打扮。而在九十年中期,Platform鞋亦曾再次興起,以MiuMiu及Prada的出品最搶手。
新世紀的皮鞋款式都離不開平底芭蕾舞鞋和尖頭鞋的世界,不過2003年春夏隨七十年代懷舊熱潮的回歸,厚疊疊的松糕鞋亦卷土重來,再次成為潮流之選。
歷史沿革
30年代,松糕鞋在消失了兩百多年后復活了。重生的松糕鞋經過改良,結構變得更為合理。最受女性歡迎的松糕鞋則是結合了經典高跟鞋鞋跟和松糕鞋鞋底的款式。一些著名鞋業大師如Salvatore Ferragamo、 Andre Perugia和David Evins都制造了大量設計獨特的松糕鞋,為后人的設計開拓的廣闊的天地。
在70年代,松糕鞋幾乎成了這整個年代的標志。當時無論男女,平民或者是明星,上班還是娛樂,所有的人無時不刻地穿著松糕鞋。倫敦時裝店Biba在數月之內售出75000雙的記錄便可想而知當時松糕鞋的風靡程度。而在設計上,70年代也是想象力最豐富的一個時間段,很多可愛的元素都被用作松糕鞋的設計,如花朵、雪糕、彩虹、星星月亮等都一一成為了主角,松糕鞋的高度當時高到兩英寸才算標準。
90年代,潮流空間的擴大加上天馬行空的概念,松糕鞋也就產生了不同的面貌-——各式各樣的松糕運動鞋。這些新的設計與之前的各種松糕鞋一起出現,反映出九十年代的多元個性。一些大的設計品牌如:讓·保羅·戈爾捷, Prada,圣洛朗,維維安·韋斯特伍德等等。其中維維安·韋斯特伍德的松糕鞋還曾經在93年的時候讓著名的黑珍珠納奧米·坎貝爾在表演時摔到,于是這雙跟高八寸的鞋子突然出了名,現在被收藏到了倫敦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里供人觀賞。
15世紀法國宮廷服裝師發明了松糕鞋。自那以后,鞋跟的高矮寬窄雖不時有變,但對松糕鞋的狂熱卻歷久不衰。因為“鞋子與女人一同分享經歷,不論你處于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無論身材肥胖或纖瘦,鞋子永遠跟你在一起。”
16世紀:其實,松糕鞋最初的出現,是為了方便人們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直到16世紀末松糕鞋才成為貴族的時尚玩意。據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來更高大、更威武、更具自信和更具權威,于是就讓鞋匠為他的鞋裝上4吋高的鞋跟,并把跟部漆成紅色以示其尊貴身份。
17世紀:松糕鞋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這時的松糕鞋有3吋高,鞋身相當細長,鞋跟與鞋底連成一體,若你有機會走到17世紀的街上,你會發現街上所有行人都穿著相同款式的鞋子,因為當時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松糕鞋的樣式。
18世紀:由17世紀末起,人們開始嘗試制造纖細的鞋跟,可惜支撐力不足,唯有加寬鞋跟的頂部以連接鞋底,到了18世紀后期松糕鞋的高度漸漸回落,取而代之是加上絲帶及蝴蝶結的鞋子。
19世紀:可愛的MaryJane鞋款首次推出,這個款式在19世紀流行了長達50年之久,當時的造鞋技術已相當成熟,流行以不同用料如緞子、絲綢及皮革來造鞋,款式亦更多元化。
20年代--涼鞋與高跟結合:當年女性對服飾抱有更新更開放的態度,而道德規范亦稍松,設計師開始嘗試把“裸露”的涼鞋與松糕鞋結合,成為優雅的晚宴高跟涼鞋。
30~40年代--露趾被視為不雅:隨著露趾松糕鞋的成功,露跟鞋亦開始流行。期間,潮流雜志曾唾棄這嶄新的鞋款,認為當眾露趾露跟缺乏修養,當然面對女性渴望解放的欲望,這個說法很快便站不住腳了。
50年代至今--松糕鞋的蛻變:松糕鞋歷史中最重要的時期,早期的松糕鞋因造鞋技術及用料的限制,鞋跟只能造成漏斗狀,即跟部自鞋底開始收窄,到底部再擴大。鞋跟后來雖可發展成筆直,卻依然欠缺線條美。直至50年代的鋼釘技術改革了松糕鞋,設計師才能設計出現今女士又愛又恨的尖細鞋跟。當年瑪麗蓮夢露因穿上由SalvatoreFerragamo設計的金屬細跟松糕鞋令她一舉成名,難怪她曾說:“雖然我不知道誰最先發明了高跟,但所有女人都應該感謝他,松糕鞋給我的事業有極大的幫助。”
松糕鞋對于女人的重要性在于:一個不修邊幅的女人可能會穿旅游鞋、拖鞋,但穿松糕鞋的女人絕對精神。松糕鞋和絲襪使得美麗經歷了本質的轉換,穿松糕鞋對女人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在臉上抹脂粉,以前需要從頭做起的事現在從腳做起,意義是極其重大的。
分類
2002年春夏季,隨七十年代懷舊熱潮的興起,波希米亞民族情懷除了有花花、流蘇服裝外,也配襯一對厚底鞋。
厚底鞋亦分為WedgeHeel(船跟鞋)及Platform(松糕鞋)兩類,分別在于前者只有后跟作高跟設計,跟形較纖巧;后者則前跟與后跟同是重型級的高跟設計;而鞋跟用料除有水松外,亦有木跟的設計,分量十足,亦充滿夏日色彩。
穿著感受
穿上10年前買的松糕鞋,感覺依然很不錯,一下子“海拔”高了七八厘米。
松糕鞋外形相當卡通,或圓頭圓腦或方頭方腦。因為底部酷似松軟厚實的松糕,故被稱為“松糕鞋”。
10年前,松糕鞋一度風靡全中國,所有時尚女性都人“腳”一雙。它最吸引女人的地方,毫無疑問就是厚度。松糕鞋的鞋底高度從5-10厘米不等,有的甚至高十幾厘米。試想一位身高一米六的女孩子,穿上十厘米高的鞋子,視覺效果頓時修長很多,也難怪松糕鞋在日本被稱為矮子樂。
感受者林欣欣說,這雙松糕鞋是她剛剛考上大學的時候在商場里買的,正宗的黑色牛皮,特別結實。這可是她當時最貴的一雙鞋子了,花了兩百多元。雖然有些人說松糕鞋太高,容易扭腳,但這雙鞋卻是例外,穿著非常舒服。
身高中等的林欣欣每次穿著它出門,都感覺身高提升不少,時不時還會受到同齡女孩的贊美,自信迅速“膨脹”。也難怪幾年后松糕鞋不流行了,但林欣欣依然舍不得丟掉這雙已經穿過好幾年的舊鞋子。
當時的心頭愛,現在看來有點笨重。林欣欣想起大學時,女同學們穿著一個賽一個高的松糕鞋,不由莞爾。為了美麗,不少女孩因為松糕鞋扭了腳,但依然癡心不改,照穿不誤。或許,時尚就是一種堅持的姿態。
小貼士
女孩,慎穿“松糕鞋”
為了追求美麗,追求時尚,現在越來越多的女孩喜歡穿“松糕鞋”,即“時裝鞋”,俗稱厚底鞋。這種鞋的鞋底高度5~10厘米不等,多少能為身材略矮小的女性填補一點生理上的缺憾。但其潛在的危險也日益暴露,引起了醫學界人士的極大關注。
筆者親眼目睹了這么一幕:一位衣著入時的女郎要過馬路。她穿著松糕鞋、短裙子,走路有些慢。當她走到馬路中間時,綠燈亮了。兩頭的車子便啟動,女郎也加快了步子,想幾步走過去,但不料,松糕鞋一扭,女郎“啪”的一聲摔倒了。“吱”一輛剛啟動的的士在她面前緊急剎車,司機急得直拍車窗,而這女郎也嚇呆了。
安全事故的事已不少了: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一女生在下樓梯時,因松糕鞋碰到障礙物摔下樓去釀成悲劇。前幾天,一女性在過天橋時,也因穿松糕鞋摔成骨折,筆者這里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反對穿松糕鞋,只是提醒愛美的女性們注意:在愛美的同時,務請注意安全。
運動醫學表明:人足恰似拱形橋一樣呈現弓弧形,專業術語稱之為足弓。足弓是身體穩定的支點,靠肌肉收縮和韌帶保護等平衡體重。行走時,足后跟、大腳趾、小腿形成三個支點,如同照相機的三腳架,使人走起路來輕松彈性,而且穩當。但是穿上厚底的“松糕鞋”,因為它的鞋底是平面的,使足弓喪失了穩定人體行走時的平穩功能,因而在走路快或上臺階時容易拐腳。而且穿上它還不能長時間、長距離行走,因為喪失了足弓的彈性緩沖作用,足底易感到疲勞。更糟糕的是“松糕鞋”會影響年輕女孩骨關節的生長發育,造成了足弓畸形,長時間穿著可引起骨膜的慢性勞損和鈣的流失,易出現疲勞性骨折,造成許多不便和一些難以根治的后遺癥。
醫學證明,矮跟鞋、平跟鞋可使人體步伐穩定而且有彈性,可以減少行走時的疲勞感,通常情況,鞋跟高度不宜超過3厘米。而“松糕”鞋底高度幾乎都超過了這個數值。目前,為了避免穿“松糕鞋”造成的危害,有關部門已開始采取防范措,如英國標準研究機構建議商場在高跟鞋和“糕蛙”盒上貼上 “此鞋嚴重影響健康”的警告標志,就像煙盒上標有“吸煙有害健康”警語一樣。因而,國人也應做出明智的選擇。
醫學專家在此提醒愛美的女性們,一旦穿上不舒適的鞋子,會引起腳趾畸形和足部發炎等病癥,穿“松糕鞋”尤其要注意走路平穩,不宜進行爬山、跑步等劇烈活動。看來,穿上高原鞋和“松糕鞋”,還真得萬分小心才是.弄得不好,高跟“松糕鞋”就成了愛美女性的克星。